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圈>潮汕文化

潮汕这个“宝藏村庄”火了,背后还有这样的故事......

2022年07月30日 18:14 来源:作者:


南徽村,位于汕头市澄海区莲上镇,景色秀丽,历史资源丰富,“红”“侨”特色浓郁。南徽村是革命老区,所属有德学校内仍保存有中共潮汕中心县委扩大会议旧址。南徽村是著名侨乡,村里有华侨办的“共济钱庄”、华侨之家“东壁”、华侨捐建的有德学校、琼瑛幼儿园……美丽南徽,像一座宝藏,有故事可讲、有印记可循、有文物可观、有历史可学。


近日,记者来到南徽村,在澄海老地方志人陈孝彻和村里人称“活地图”李石忠的带领下,探寻历史遗迹,听他们讲述“宝藏村庄”背后引人入胜的“红”“侨”故事。


“古” 


村落景美底蕴厚


走进南徽村,池塘蛙鸣、古榕根如蟠龙、潮汕老建筑鳞次栉比、村人踩着单车悠悠而过……乍一看和其他的潮汕古村落一样,一派静好的田园风光。慢慢走,细细看,才发现老房子里都有“宝贝”,老物件都能道出一二,甚至街转角还藏着故事。


据陈孝彻介绍,南徽村历史悠久,宋庆元年间(南宋,1195至1200年),李姓先祖从福建莆田到此创村,后朱姓先祖入住,分为北李、北朱两村,合并时取北李祖宗南山公之“南”、北朱祖宗徽国公之“徽”,合并称为南徽。


在涂城村与南徽村交界东南畔,村里一位老者告诉记者一行,这里就是南洋上社官沟门古河道码头。自古澄海地域四周都有江河,以前水路比陆路发达。涂城南徽先民日常生活所用,如柴、木炭、米、盐、地瓜,从外地进货,在饶平海山、浮山等地及客顶,由东里河道经牛埔、斑洲关、新州航行入官沟门码头,购主均在此码头进货。村里杨姓则以官沟门为先民先祖创祖迁居地。后来,随着陆路交通的发达,农业水利建设的改良,官沟门古河道告别历史,现已面貌全非。不过,村里老人仍对当时码头贸易的繁荣景象津津乐道。


在南徽,有北李南李,北朱南朱,官沟门杨等,都建有祠庙,村里民居祖祠也是一大特色,建筑形成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四围格局。位于官沟门有杨氏宗祠;位于北朱西畔有朱氏家庙和十八世的嘉树祖祠;建于南李顶有李氏大宗,西畔巷有朴叟祠、连江公祠,草池脚有敦亲公祠,东壁巷有念祖祠,围内有彬祖公祠等。


“红” 


一砖一瓦皆传奇


陈孝彻告诉记者,南徽村1937年建立中共南徽村党支部,1939年设立党总支部,成为澄海地下党二个最大的党总支部之一。南徽村成为当时潮汕游击队经常活动的重要据点和中转站,所属有德学校内仍保存有中共潮汕中心县委扩大会议旧址。有德小学校长朱健珊带着大家参观了中共潮汕中心县委扩大会议旧址,和现存于校内的著名教育家、书法家王鼎新所书“有德小学”四字匾额。


“纵观有德小学的历史,有‘党’味有‘侨’味。”李石忠介绍道,1904年,在印尼华侨李武平的倡议和支持下,李源勳和李培甘(李武平之子)回到北李,买下宗亲的私祠修德堂,创办了侑德学堂。后扩建成现代全日制完全小学——有德学校(有德小学),是澄海县最早的一所侨办学校。创办之初,学生大部分是南、北李氏族人子弟,学校全部免费入学,家庭困难的还提供助学金。从学校毕业的侨属子弟多数出国从商,继承老一辈艰苦创业精神,并反哺桑梓。抗日战争时期,校友中也涌现了不少热血青年投身于抗日斗争,像李平、李泽葵等。


李石忠告诉记者,中共潮汕地下党领导人李平,发动了村里50多名进步青年参加地下党和青抗会。北李的第三代侨领李泽拱就是当年的青抗会员,后来承接家业成为一代侨领。1939年2月,在李平主持下,中共潮、澄、饶中心县委扩大会议在有德学校召开。会议是潮汕地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转折点。


李泽葵率领澄海青抗队和战工队,积极宣传抗日,使南徽村和有德学校成为澄海县活跃的抗日救亡运动活动点。李泽葵牺牲时年仅24岁,1950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现在李泽葵老宅子门额上还题着“坚贞不屈”四字。


在村中的“莲河剑影”横额石刻旁,陈孝彻告诉大家,抗战胜利后,时任澄海县长的李少如在其南徽村“素园”书斋建亭,这四字为亭额,加上失传的联文,是他对自己三年任期内全县人民抗日的生动写照。来到村口一幢三层小建筑前,李石忠告诉大家这是义和间馆,为华侨所建,当时为乡绅聚集所用。由于地处村头高点,有位置优势,在抗战时期,起到瞭望台和关卡保护村庄的作用。村里在抗战时期直至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半数以上是侨眷。


一边走一边听两位“老辈人”讲故事,战工队员郑松涛舍身救四名女队员被捕、“五李上山”……红色故事就定格在村里的一砖一瓦中,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侨”


 思源报本足迹深


早在清末,北李村(今南徽村)就有李氏族人李裕仁和李裕泰兄弟、李武平在印尼谋生。后有李培申、李世成、李金何等,较为突出的有李泽恭、李泽拱等。华侨们艰辛创业,家和家乡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小小的南徽村,处处可觅他们爱国爱乡的赤子之情。


走在村里的铺前街,这条“石板路”原是村里的主干道,据说是澄海较早由华侨捐资安装电灯的路,在装路灯之前,华侨怕乡人夜里行走不便,还在转角处安装船灯照明,防风又防雨。


据李石忠介绍,李培甘等还组建“共济公司”,也即“共济钱庄”,现在村卫生站所在地就是以前的“共济钱庄”。“它是澄海最早一家私人钱庄。相当于现在的批局。” 李石忠告诉记者,钱庄不仅协助发放华侨的救济物款,还帮付照明费、清通费等,特别是“凭票取银元”,在通货膨胀的年代,确保币值不贬,维护侨属利益,泽被乡里和周边,意义重大。1952年,“共济钱庄”更名为“南徽信用社”。在1956年全国农村金融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上受到表彰,被评为“全国信用社先进单位”。


来到乡民称为“华侨之家”的“东壁”,“东壁”1919年前后由南徽印尼李氏华侨出资兴建,为华侨返乡提供免费住宿服务,也作为归侨闲间使用。民国年间,它是南徽村的华侨招待所。“东壁”一落一厅四房,总占地面积约180平方米,檐下有简化的木构和石雕,大厅为平顶,房间为抬梁式,格扇门与窗户安装玻璃,主色调是近代侨乡常见的南洋蓝,其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印尼特色。“东壁”是海外赤子和南徽村紧密联系的历史见证。


村里的火力发电厂、碾谷的火砻,以及农村文娱剧团南徽剧社所需的机械设备、戏台布幕布景、戏服等,均由华侨奉献。华侨对家乡无微不至的关心,让村里人至今仍深深感念。


来源:汕头融媒集团、汕头发布、澄海100



分享到:
潮商活动
  • 活动预告
  • 活动论坛
活动报名

点击我要报名

活动论坛
潮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