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艺术圈>艺术家

潮绣传承人康惠芳:潮绣的救赎者

2016年11月15日 15:01 来源:经济网 作者:


blob.png


“等一下,我在想景泰蓝的龙尾巴要怎么绣出来。”采访一开始,康惠芳就陷入了针织绣法的思考里,沉默了一会才回过神来,她感到抱歉,又有些激动,显然是想到了好法子。

眼前年近古稀的康惠芳,是中国潮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把生命里最丰盈的五十年献给了潮绣。前半生,她被潮绣所救赎,后半生,她努力做潮绣的救赎者。


康惠芳作品3

康惠芳作品


潮绣里的人生

1948年,康惠芳出生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潮州市。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主要流派潮绣正是在这里发源并流行。

早在明清时期,潮州地区就非常流行刺绣,《澄海县志》记载:“其妇女之俗,百金之家不昼出,千金之家不步行,日勤女红,布帛盈箱。” 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潮绣发展的鼎盛时期,绣工遍布城乡,几乎“家家摆绣框,户户有绣娘”。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生的康惠芳,似乎是为潮绣而生,带着天然的使命。

十五岁,康惠芳开始拿起针线绣花挣钱,左邻右舍都惊叹于这个还未接受专业指导的姑娘竟有比常人高的技艺。一年后,奔着每个月几块钱的补助,康惠芳去到潮绣厂当学徒。在这段时间里,康惠芳师从潮绣老艺人林琬英,凭借天赋和坚持在拜师学艺中脱颖而出。三十三岁,康惠芳成功考进潮州刺绣研究所,获得潮绣大师林智成(后成为潮绣传承人)指导,成为专业骨干。九十年代,康惠芳走出研究所,成立个人的工作室,开始有了自己的潮绣“江湖”。

多年来的积累,康惠芳的名声很快就散开来,她多次为国家准备国礼。2004年,康惠芳的垫绣作品《腾龙》就由江泽民总书记馈赠给联合国秘书长安南。

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要赠送一幅老虎的绣品给加拿大总理。外交部找到康惠芳,当时只有二十多天的时间,康惠芳心里很没底。但责任感与好强心让她接下了任务。随后,试样就花了两三天,老虎的羽毛才渐渐编出感觉。这段时间里,康惠芳的工作室每天24小时赶工,灯光都没停过,最终及时绣出了《下山虎》。

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东馆内的大型潮绣作品《金色骑楼》备受关注。这幅作品由康惠芳负责创作,以广东特有的骑楼、牌坊和醒狮等传统文化元素形成,构图饱满,呼之欲出。

创作的绣品无数,她最喜欢的还是《松鹤延年》。这幅作品采用著名画家陈之佛先生的工笔画作底稿,经过加工、提炼取舍,变为固有的“民间刺绣”装饰性纹样,画面中的仙鹤优美生动,多种针法的处理表现白鹤的洁白轻盈的羽毛,松树干的穿插高低疏密。协调而统一,丰富多彩的总体风格,给人以高贵典雅又热烈欢乐的艺术效果,也具有潮绣垫高浓烈的地方特色。

康惠芳作品2

康惠芳作品

首创潮绣双面绣法

走进康惠芳的工作室,只见一众绣娘走针引线,施以“铺”、“垫”、“钉”、“贴”、“缀”等技艺,康惠芳在旁边指点。她说自己就像导演,负责指导学生们各显特长,完成一幕一幕潮绣“大戏”。

潮绣是以金线、银线、绒线、花线独立或结合刺绣施针,构图饱满,金熠生辉,其特点是垫高绣,呈浮雕感,因此在四大名绣中独树一帜。但也正是因为垫高立体的方法,潮绣难以实现双面绣。

这个难题一直困于康惠芳心中。2004年,康惠芳在吸收潮绣传统单面垫高技法后,借鉴苏绣的双面绣法,开始研究潮绣的双面绣。2006年,第一幅小型的双面潮绣作品《金龙鱼》问世。康惠芳将传统潮绣的钉金龙麟绣法运用到金龙鱼的鱼麟上面,鱼鳍和鱼尾采用接针、连针、缠针技法,表现鱼身浑厚结实的躯体,鱼尾透明如丝、灵活游动的美姿,水草的翻动下,金龙鱼正向上游动瞬间的画面。整个刺绣运用金线绒线材料相结合,绣工精细、犹如水中高贵胜景。这一技法填补了垫绣技法针法的空白,开创中国双面垫高绣法的先河。这幅作品获得了第二届国际(深圳)文博会金奖,并于2008年由潮州市政府赠送给李嘉诚。

潮绣一般使用金线、银线等材料,热心于创新的康惠芳竟抛弃传统方法,用真人头发来创作。在不断摸索试验后,她将头发分开捆绑,用布包住,闷到适合刺绣的软度,再结合潮绣与头发绣的特点,创作出了极具特色的双面头发绣——《梅兰菊竹》。2009年,这幅作品获中国文化遗产“锦绣中华”织绣精品展金奖。时隔多年,康惠芳感慨,除了自己,依然没有人能做出梅兰菊竹这样的作品,是一种遗憾。她也呼吁政府多鼓励潮绣作品的创新。

康惠芳作品

康惠芳作品

不管在何时何地,她心里装的都是潮绣。

去旅游,看到一根石雕柱子,她激动不已,这正是作品《千秋万代》里的柱子需要的质感,她当即拍下来,回去就把灵感绣出来。在家里看电视节目,灵机一动,根据故事和物体特质,再融入自己的创意,制成大型博古屏风,也就是代表作之一《岁朝清供》。这幅绣品主屏蟠龙环瓶绕,花魁满堂香,两侧博古彩屏花木争妍,衬以佳果时蔬,为岁朝乐事,韵味深长,被评为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有时候我们去吃饭,她会坐在那里傻傻地想题材和绣法,想不出来就吃不下饭。当得到了灵感,制作出来之后就拍照分享到家庭群上让大家看有多漂亮,很疯狂。”康惠芳的女儿也会“抱怨”母亲,爱潮绣更甚于自己的家庭。

孤独的救赎者

过去,潮绣的传承靠家庭中的妇女们言传身教。八十年代,人才纷纷投身于经济建设中,潮绣几度浮沉。自从2006年潮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受到社会的关注,发展有所好转。慢慢地形成企业管理、工作室、农村妇女承担来料加工等传承模式,潮绣的商品化味道在机织里越来越浓厚。

当市场需求成为导向,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就有可能被威胁。对康惠芳这些坚持传统手工潮绣的人而言,保持潮绣的文化更为任重而道远。但是,能沉下心学习继承传统潮绣文化,坚持手工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康惠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对她而言,作为潮绣传承人,是荣誉,更是责任。

十多年来,她已经培养了三百多名学生,如今工作室里的很多学生也已经四十多岁。“希望后人超越我,但是即使她们绣了这么多年,各有所长,但能够掌握全面各种技艺的综合人才还是很少。她们构思方面也还是离不开我,需要我逐渐放手。” 这场救赎里,技艺卓绝的她想力挽狂澜,却又如此孤独。

康惠芳感到有些焦虑,绣法的搭配,线条的体现都需要绣娘经验的积累,优秀的潮绣工艺者的培养是漫长的过程。她呼吁政府能够加大重视和投入,借鉴苏绣和湘绣的优秀传承经验,在大专院校开设课程,专门培养从事潮绣的人才,她完全可以无私地传授毕生所学。把从事多年的实践经验记录在册、撰写多篇论文心得发表在专业的工艺书刊,或抛砖引玉,或供他人学习。

在潮绣走向产业化方面,她也数次提出,希望将潮绣这一传统手工艺与潮州这一婚纱晚礼服基地相结合,把潮绣作为婚纱晚礼服的延伸产品,打造潮州特有的品牌。

一直以来,不少人出高价要买下康惠芳收藏的自己的作品,她都坚决不卖,只为寻找到时机进行展览,让更多人感受到潮绣的魅力。她想,自己多做一点,也许潮绣的传承发展就有多一分希望。

“心里都离不开刺绣。我年轻为了生活而绣,现在这个年龄,停下来也可以过得很好。但是潮绣后继无人,我要把技艺传授给学生,传给后人,让他们可以看。我现在很努力在做,希望成立一个潮绣博物馆,把历代的精品留下来给后人欣赏。这件事要靠时间积累。”

康惠芳作品5

康惠芳作品

康惠芳作品4

康惠芳作品

康惠芳大师简介:

康惠芳,1948年出生于潮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绣国家传承人,中国首届刺绣艺术大师,被授予“联合会文化大使”称号。

从艺50多年,刺绣技艺精湛。绣品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图案秀丽、构思巧妙,令人叹为观止。多年来,在潮绣传统工艺上大胆探索,专研潮绣刺绣针法,创新了“立体双面垫高绣法”,填补了潮绣针法技艺空白,并成功研制双面头发绣。

绣品具有立体感和金绒相配的特点,这也是其他刺绣无法媲美的,荣获国家、省部级各项奖项,如立体垫绣《岁朝清供》获国家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双面绣《松海双鹤图》获国家工艺美术“百花奖”特别金奖并被国家美术馆收藏、垫绣《金牡丹》获国家妇女儿童博物馆收藏;成功担任了上海世博会广东馆的礼品赠送。


分享到:
潮商活动
  • 活动预告
  • 活动论坛
活动报名

点击我要报名

活动论坛
潮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