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圈>潮汕文化

“神泉”的来历及其“独联”

2022-08-05 01:22:00 来源:揭阳日报作者:马光佐


惠来县治(县城)正南方沿海有个古镇,地名叫“神泉”,是广东省东南沿海历史上著名的海港、渔港、古代商贸的港口。它是惠来县的龙江与雷岭河、盐岭河三条河流汇合的出海口,是当地渔民祖祖辈辈捕捞归航的港口,也是古代沿海与内陆商贸出入境的海岸。自南宋至元、明、清以来,在中国的版图上就有“神泉”的标志。在神泉港附近的天然避风港有:凤山古港、溪东古港和澳角港仔等。

 

相传隋朝年间(589~518),这里四面环海,是一个孤岛。始于唐代(618~907),内地居民逐渐移居岛上,以捕捞谋生。随着岁月与地理变幻,海滩泥沙冲积,岛屿与陆地相连,形成了背靠山丘、面临海洋的地势,居民陆续增加。唐玄宗十年(721),浙闽粤等地商人到此地经商寄居,为保佑平安,从广州南海奉祀南越王广利王的香火移到此地立庙,建有广利王圣王庙。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岁次庚子中秋,福建胡其成等六人题款,从佛山铸造大鉎钟一口、重六百多市斤,敬奉广利王圣王庙(现保存有该历史遗物)。

 

自从有了圣王庙之后,当地人尊奉广利王为神,陆续在圣王庙附近建屋聚居,先后建有神前、神后、神山等13个村(屯)落,古时合称“神山巨镇”,俗称“神前”。由于“神前”各小村落乃海滩泥沙冲积的地方,周围地下水的水质皆含苦涩、咸卤,居民难觅纯淡之水源。本地人食用水,要越过山丘到三四里地的禄昌溪(今盐岭河)赤洲渡口,或雷公岭溪(今雷岭河)经龙潭洋的羊角渡口等处挑水食用。河水虽淡,但水质混浊而不净。外地人常挑来纯净的淡水到这里与当地渔民交易鱼虾,一担纯净的淡水可换一篮鱼虾。

 

相传宋末年间,神前村有一挑油夫,路经海边,在村东面的沙滩荆棘丛生的地带中,发现有一个泉堀涌出泉水。他口渴掬水而饮,畅感清淡可口,水质甘甜,便传喻邻里。村民闻讯纷纷提瓶、挑桶来到此泉堀汲水。该泉堀任舀之不竭、取之不涸。村民饮之清爽甘甜,心畅神怡,杂病祛除,故传说此泉水能疗百病。于是,俗称“神前”等村及其合称的“神山巨镇”,从此便改称为“神泉”。明代于此置神泉堡、设神泉司、建神泉港等。

 

明初,潮汕神童苏福(1371~1384),便是出生于神泉屯。苏福生有异质,颖敏天成,五岁能诵经史,八岁能写诗文,笔下似有神助。他一生的著作有《三十夜月诗》《秋风辞》《纨扇行》《送林元鼎诗》《遣睡魔》等诗文。曾奉诏上京觐见皇帝,归途染病夭折。洪武皇帝闻报颁旨赐葬,并赐赠“国献家桢”匾额。

 

相传神童苏福曾见神泉的泉堀而撰一条“独联”(疑误。尚未考证有据为苏福所撰),文曰:“快取携而不竭,任卤浸咸蒸,独标平淡。” 此联简洁明晰的十五个字,记述了这里人们迫切需求的淡水,及其独特的天然资源;揭示了在混浊的地理环境中,有清净的泉源;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在不断的探索中,终于在污泥中找到净水;也象征人类在大千世界中,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操。这一条“独联”,内涵深刻,意义深远。清乾隆十七年(1752),惠来知县王玮到这里倡建“甘泉亭”,在亭内泉堀旁边,竖立石柱,镌刻上这条“独联”,并撰写有《神泉亭塔碑记》石刻一幅,由神泉书院掌教刘大宾手书。1980~1984年,惠来县人民政府将“神泉”古迹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建造成为一所“古楼亭式”旅游观光的场所,特请著名书法家秦咢生书写“海角甘泉”四字,刻在“海角甘泉亭”围墙的石门上,作为古迹大门的匾额。

 

自从有了“海角甘泉”的“独联”之后,历代文人墨客游览景地,欣赏“独联”,见之莫不仰景而叹服,情不自禁地挥毫蝉联,连珠缀玉,蔚然成为文明社会的一种文化新风尚。在蝉联的墨客中,有历代的知县、探花、贡生、先贤、游客;有现代的政客、名人、学者、科技人员、医务工作者以及在野之士;有80岁高龄的老者,有青年学者;有来自国内外各地及侨胞、港澳台同胞。有的以江河对泉,有的以天然景光对泉,有的以民居更新对泉,有的以名山、名塔对甘泉,有的以人与事物对泉,有的以泉对泉,各抒己见,琳琅满目,淋漓尽致,美不胜收,令人感慨万分。

 


分享到:
潮商活动
  • 活动预告
  • 活动论坛
活动报名

点击我要报名

活动论坛
潮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