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圈>潮汕文化

心怀桑梓情,走读华侨史,高校学子探寻潮汕侨乡之变

2022年08月08日 17:29 来源:南方日报作者:


盛夏方至,暑气渐盛。7月31日上午,穿过前美村一排排斑驳的老厝,记者来到“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两个研学实践小组的学生代表正把他们的研学成果和经历娓娓道来……


过去的15天里,汕头澄海区东里、隆都镇的三回九巷里多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四十人、半个月、三伏天、两个镇、廿六村,档案室里查阅文献、侨宅里驻足流连……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二十余名潮籍大学生从书斋到田野,走进历史现场,结合口述史和文献法,体会华侨不忘桑梓的赤子情怀,记录潮汕侨乡社会沧桑变迁,在专家和指导老师的引领下,深度挖掘澄海侨乡社会更为深层的文化内涵。


image.png

樟林古港——新兴街古驿道被广东省政府列入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示范段建设项目。 受访者供图


在这场“澄海华侨与侨乡社会调查”研学营活动中,大学生利用暑假返乡时间扎根田野深度体验,使得侨乡文化再度在年轻群体实现新一轮传播。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讲师陈椰代表指导老师提出,希望研学营通过专家讲座、文献搜集、田野调查、口述访谈等方式重点对澄海隆都镇、东里镇等侨乡的华侨文物及文献进行基础性的深入挖掘。结营式上,学生们表现出想持续学习的意愿,并将把15天以来的见闻整理成田野调查实践报告。


◆◆◆ 行走侨乡 ◆◆◆


百年侨批写满侨胞故事


跟随现场视频的镜头,“半月行”的经历一一回放。


研学首日,年轻人们围坐在传统潮汕的红漆八仙桌,在德和里的百年侨宅里体验完丰富诱人的“食桌菜色”,便开始聆听国立新加坡大学博士候选人张仕隽,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胡锐颖等前辈分享其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田野调查的经验与见闻、口述访谈的基本方法及实操演练。“大家通过理论运用与实践经验讲解调研的方法,对历史学研究有了新认知,为之后两组人员前往东里、隆都两镇的走访记录打好了基础。”一名学生告诉记者。


走进河美和北联的侨房,滴水瓦片和厝顶厝角上写满着故事。研学一行人聆听老人们讲古今、道侨史。东和村垂庆里汇集了大量恢宏的建筑,精致的灰塑、木雕、壁画、石刻,樟林古港前依稀可见当年繁华光景,永定楼里文明互学互鉴的华侨历史文献熠熠生辉……


饶宗颐先生在《潮州志》中云:“潮人仰赖批款为生者,几占全人口十之四五,而都市大企业及公益交通事业各建设多由华侨投资而成,内地乡村所有新祠厦屋,更有十之八九系出侨资盖建。”一纸侨批,满怀家国,诉说着游子念亲思乡之情,记载着华侨海外奋斗打拼的历史,反映了侨乡社会的变迁,见证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永定楼”又称“观海楼”,古时是一座集货仓与航标两用的清代建筑,见证了樟林古港的繁华与沧桑。如今,这里成为侨批展览馆,展示大量见证侨胞家国情怀的历史文献。


馆内开辟有“侨批集萃”“番畔唐山”“侨批艺文”“遥迢汇路”“家国情怀”“樟东侨批”等6个展厅。这里陈列有1亿元、1元的侨批;有只写“平安”二字的最短侨批;有镇馆之宝“义发祥批局”牌匾;有猪仔钱、护照、船期通知书、侨批业人员合照、华侨物资供应证、千字文印架印章以及市篮、水布、长柄雨伞“批脚三件宝”等侨批相关文物。


研学营的指导老师张美生、陈椰、黄桂华等人正是展览馆策展人。据介绍,侨批展览馆还展示侨批文创产品,设有侨批分解示意图及信箱,现场自学书写传统尺牍,寄赠亲友。展厅还播出由著名作家秦牧短篇小说《情书》改编的动画片,其改编与配音正是研学营指导老师陈琦、陈椰。“我们可从这些侨批文物中感受到“番畔”与“唐山”是如何连接起来的,更为直观地体验到了侨批的文艺元素与背后故事。”研学营的学生说。


image.png

张美生老师带领学员们读批。 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樟林古港——新兴街古驿道被广东省政府列入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示范段建设项目,樟林村入选为国家传统村落名录,使得这个数百年的老商埠重新绽放光彩。


新兴街是樟林港红头船海运极盛的见证,这是一条长约200米的货栈古街,拥有50多间两层楼的货栈。栈房前门临街,主要用于陈列货品,后门直通内港,便于小船起卸货物之用……樟东文史研究者林端伟在新兴街为学员们讲解起八街六社的基本布局,并与林端南、林绍文两位老人带领学员们参观了樟林古港广场、昌祖书屋、林氏义祖祠、永定楼侨批展览馆、达祖家庙及三座朝议第、新兴街栈房(刻印之家)、娘宫等古遗迹。


酷暑之下,骄阳胜火,但学员们热情未减。大家兵分两路,一队前往樟林侨联拍摄整理碑刻文物。另一队跟随老先生陈才治和向导杨学光来到了塘西小学。


这是旅泰华侨陈耀群、蓝健龄赠建的学校,校内还有“中国现代物流之父”刘武为其爷爷捐建的“运光礼堂”。运光内是侨属刘武的故居,除了“运际春光”的大楼匾之外,大家还发现拆卸多年的“光庐”门楼原石匾,落款可见是著名书法家王鼎新的手笔。之后,研学营连续参观华侨建筑关部脚、连洲别墅、行忠公祠及蓝真故居。


连洲别墅里精致的鸽子笼、天井围栏壁画犹存,门口的灰塑对联字迹却已然模糊。


在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蓝真的故居,南社村委会的蓝伟强讲解起蓝家药材生意发展的历程,据介绍,其业务由樟迁汕,远至东北、香港等地,并经历了三井银行冻结资金的危机。


已88岁高龄的陈才治老先生谈锋甚健,酷暑中,他引导大家来到琅琊世家——王氏大厝。王氏后人王娇丽为学员们讲述当年祖父辈过番、抗日的故事,并现场展示家中珍藏的许多侨批原件。学员们还参观了樟东名医陈德宏故居、陈常记明经第及味经书斋、著名教育家黄勖吾故居元第里“砺轩”,访问了陈常记后人陈承琏。老人家谈起过番以及家族商号的变迁故事,令人唏嘘不已。


在寨仔内,大家感受到古建筑巷子的曲折幽径。在山海雄镇庙和宫后大夫第,学生们发现许多华侨捐赠的牌匾,深刻感受华侨对家国的深厚情怀。秦牧的故里,就位于东里镇观一村。这里是南盛里一座四点金的潮汕传统民居建筑。陈列有秦牧遗物及生前珍藏的纪念品、相片及衣物。秦牧生于香港,随父母迁居新加坡。后回到故乡澄海读书,接受进步思想,后成为现代著名文学家。


据悉,秦牧对海外华人华侨一直抱有浓厚的情感,将其比喻为“灯塔看守人”。他曾在《在遥远的海岸上》写道:“中国有一千几百万华侨散布在世界各地,这一千几百万人和国内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脉搏是一同跳动着的。在这方面,我常常想起无数动人的事件,使自己像喝过醇酒似地进入一种感情微醺的境界。”


今天,当我们跨进秦牧故居古老的大门,深深感受到这座侨宅的历史沧桑感,也领悟到这位文学大家儒雅敦厚的风范以及对家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倾听侨声◆◆◆


风雨侨宅记下侨胞功绩


在儒林第,许兴宅先生后人许寄端老人接受访谈时讲到,这座古老的侨宅虽有百年历史,但依然十分适合居住,她更喜欢在这里享受宁静的晚年生活。


老人家今年七十有八,在泰国出生,24个月大时即被抱回故乡。说起其家族创办贤胜商号,在泰国、星洲等地经营布匹生意的历史以及返乡起厝培育后代的故事,老人侃侃而谈……


在指导老师黄桂华、陈卓坤等人的带领下,学员们顺着陈慈黉家族发展的轨迹,寻访各处古建筑。


在陈慈黉的祖居“刘厝”,这里有当年陈慈黉读书所用的书斋,指导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具有潮汕传统民居“驷马拖车”的格局。古祖家庙已是前美幼儿园的园址,据园长介绍,古祖家庙在初设时就考虑到了本身的教育功能,祠堂两边设有教室,体现出澄海华侨重视教育的传统。


陈慈黉故居是闻名中外的“岭南第一侨宅”,郎中第、三庐、寿康里和善居室。其宏伟巍峨的建筑群、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精美的嵌瓷和彩绘艺术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随后,研学营学员还走访了永宁寨、文园小筑和华侨捐建的前美小学,观摩了知名“灯笼老艺人”陈周茂的传统灯笼制作过程,从砍竹、破竹、削篾、起花、编灯笼胚、收尾到糊贴纱纸、写字、贴花、上桐油……祖辈相传的编织工艺让大家叹为观止。


前美村原党委副书记陈作松在为学员们讲述澄海早期华侨革命者朱叟林的事迹时感叹道:“当时的华侨革命者具有崇高的牺牲精神,生活也十分简朴。”


在泰国侨领朱岳秋先生的故宅里,大家意外发现墙壁上还有《修祠志》《修祠序》和《与弟子书》三篇碑记。碑记诚意殷殷,先人思失学之苦,创业之艰,勖勉弟子发奋学习。现场读碑认字,挖掘背后的历史,尤为令人感动。


隆都镇前沟村和后沟村毗邻而居,守望相助。众多华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书写了他们在故乡的感人故事,也增添了华侨文化的人文精神。


精致的瓷雕、错落有致的布局是明德家塾建筑设计的主要特征。隆都前沟村所设的投递批局旧址——福成批局就坐落于此。福成批局和后沟村的万兴昌批局(即精祖家塾)是海外华侨与故乡建立联系的重要场所。在科技不大发达的年代,批局发挥着沟通交流的功能。数以万计的侨批从泰国飘洋过海来到澄海,这不仅解决了族人乡亲的温饱之难,也缓解了家人的思念之情。岁月不复返,批局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它们以安静的姿态告诉每一个来访者不平凡的过去。


老醉梨间馆是华侨捐赠的一间休闲场所,取名颇有意境,然而本名原意却是“漏水来”的谐音。因为地势低洼,雨天时门前池塘里的水即上涨,甚至会涌进屋子里,故名之“漏水来”。


在后沟村,澄海原宗教局副局长许秀莹向大家热情介绍了后沟村的华侨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1927年,迎接南昌起义军进汕筹备会议在后沟村丽泽斋,随后进攻澄城建立澄海第一个红色政权。同年,中共澄海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后沟大祠堂许氏宗祠召开,后沟村成为第一届中共澄海县委的诞生地。学员们参观了后沟革命史展览馆,了解许敦茂、许赞钦、许鉴光、许遂楚、许镜成等知名爱国华侨的事迹。此外,后沟村的水厂也是由华侨出资捐赠,迄今仍在使用。


目前,后沟村拥有广东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砖瓦窑遗址群。这些砖瓦窑呈椭圆形,形似蒙古包,大小窑灶成群,颇是壮观。穿过狭窄的窑门,内里别有洞天。站在窑内往头顶上望去,天空中只剩下一个小洞口,阳光从这些“窑龟尾”投入窑内。以前,这些古窑制成的砖瓦通过娘宫渡口经船运至樟林港、汕头港远销东南亚。如今村里还保留着古老的制砖瓦方式,代代相传。


悠悠岁月声,绵绵侨胞情。华侨一直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情感。旧时辉煌的侨宅虽有所衰败破落,但“春风不改旧时波”,侨批一纸千金,尺素万里家国情,至今仍脉脉传续。


一路行来,学员们领略巨商大贾的侨宅,聆听华侨革命者的历史,感受华侨重视教育的传统。在亲临历史现场的过程中,华侨历史通过实物、文献、访谈活跃了大家的思想和情感。学员们通过田野调查,走进历史现场,也走进了华侨人物的情感世界里。

image.png

研学营东里组组长李柏乐向大家展示研学成果。 受访者供图


■记者观察


再现奋斗史 激励后来人


“只要现在的年轻人愿意动起来,我们就都是他们的坚强后盾。”结营仪式上,汕头华侨学会会长、潮汕文化研究专家林伦伦真切地说。


潮汕地区,是华侨与侨乡历史研究的“文化富矿”。据统计,目前海外华人华侨有4500万—5000万人左右,分布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祖籍潮汕的华侨华人约占华侨华人总数的1/4.汕头曾是国内第三大港口,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基本上村村镇镇是侨乡,家家户户是侨属。


《潮梅现象》中曾言,“潮梅经济命脉,悬于南洋批汇”。“中国侨批”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潮汕、江门和客家地区,以及福建厦门、漳州、泉州和福州等地区,因其具有“近代中国国际移民的集体记忆”的重要价值,在同类国际移民文献中,极其珍贵,具有独一无二和原生态的价值。目前,汕头侨批档案馆实物达到8万封,是原馆藏量的2倍多,汕头市档案馆也因此成为国内实寄侨批原件藏量最多的国家档案馆。


“囿于知名程度高低和佐证文献多寡之悬殊,本次调研所取得的主要口述史成果,依旧不免集中于当地知名的华侨望族。”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李柏乐是东里组的队长,也是本次研学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学生。他告诉记者,在前后七天的田野调查里,同学们沿着指导老师制定的调研路线,在樟东各乡走街串巷,敲开一座座侨宅的大门,寻访屋中留存的故事。在行程中陆续记录下各座宅邸的艺术细节,也探查到华侨后代们保存的旧照和侨批等史料,但最牵动心弦的,仍是乡间长辈口中那一个个活生生的“过番人”。


其中,新兴街“刻印之家”林秀锦先生提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欲过番的乡人在动身之前,都会到他家买上几个糕印或粿印。这些“准华侨”所虑者,无非是人至异乡若寻不到工作,还可凭家乡的手艺以贩糕点维生。简单的一个细节,便展现出华侨心中远方海岸的茫然不定。


“通过这些在著名华侨光晕边缘的探索,此行觅得的这些模糊却普遍的心境最令我动容。我的曾祖父在祖父年幼时即过番行船,自此后父子未再谋面,其间艰辛,或也相似却难道。”李柏乐说。


寸墨银信寄乡愁,那些夹杂于时代缝隙,淹没在历史群像之中的普通人的故事,通过本次访谈调研,让他们的生命在某一时刻的一二剪影重新为人所知。而正是对这些历史碎片的打捞,才渐渐补充和再现了先侨奋斗史更为完整的图景。


分享到:
潮商活动
  • 活动预告
  • 活动论坛
活动报名

点击我要报名

活动论坛
潮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