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艺术圈>艺术家

塑嵌相融 别开生面——塑嵌瓷《辞郎洲》欣赏

2016年12月29日 14:16 来源:揭阳新闻网作者:曾广锡


图片.png

说起嵌瓷这一民间传统工艺,人们已不感陌生,若提起塑嵌瓷就可能还鲜为人知,或许尚未见过。瓷塑与嵌瓷,虽然都有离不开“瓷”字,但前者是用瓷泥来捏塑,需入窑烧烤;后者是钳剪瓷片,在灰塑坯胎上嵌贴,这在工艺美术中属两个截然不同的艺种,并不可相提并论。今欣赏的这件立体摆件《辞郎洲》自1960年就藏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陈家祠),它却就是将这两种不同技艺糅合为一体,其表现手法可谓别开生面,无论是人物的形与势,还是细部的塑和嵌,都令我感叹不已,为之击节。50多年过去了,作品仅是铠甲个别嵌贴的“弯勾”、“鼓丁”稍为断损,其主要部位仍完好如初。根据馆藏有关资料仅悉来自潮汕地区,我费了不少功夫查找作者,但仍无答案,不可妄言。

 

1959年潮剧《辞郎洲》参加广东省艺术汇演,同年作为向建国10周年献礼剧目进京,10月2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宋庆龄、贺龙等中央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并亲切接见了演员。这件塑嵌瓷《辞郎洲》立体摆件正是在这时候创作的,表现的两个人物形象中张达身高27.5厘米,陈璧娘身高26厘米,下配木制底座。作品也就取材于潮剧的主要情节,借鉴舞台上的人物造型,结合瓷塑和嵌瓷的表现特点而加以艺术创造,塑造了陈璧娘送夫张达出征“话别”的形象,把握好人物的神韵,对两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和音貌刻划十分细腻,造型上通过头、腰、腿的变化,正与侧、直与弯、高与低、动与静,互相呼应,使之形神兼具,极富戏剧动作的韵味,真的是深得剧情“三昧”。但见陈璧娘右腿迈前,手执马鞭,饱含深情望着夫婿,以神传情,似乎在唱着“马蹄儿似未见这般匆忙,战靴儿也比往常重;重铠紧傍缰绳漫牵,都只为出征人在话别声中。”通过肢体语言及细腻的面部表情再现其侠骨柔肠。而右边侧身的张达相貌堂堂,顶盔贯甲,足穿登云靴,威风凛凛,上身前倾,右腿跨前,臀部后凸,左手端着一杆长28厘米的方天画戟,左手伸前比划着,转过头来望着陈璧娘,“北望临安远千里,西眺崖门烟水苍茫;卫国不怕征途远,纵天涯海角也平常。”浩然正气刻划得淋漓尽致。这两个人物的面向、身段、步伐都有典型的动作,动中求韵,一直一侧,面视与体向统一,手势挥臂扬掌自然,顾盼呼应,形成节奏与韵律,传神赋形,生动优美,刻划细腻,栩栩如生,可以说是传统工艺与潮剧艺术完美结合的体现。

 

说此作品是塑嵌瓷,究竟何因呢?可能乍看作品会有人被“弯勾”、“鼓丁”而误解为嵌瓷,这的确是嵌瓷艺术传统的装饰手法,但当你细心观看才悉其中瓷塑占很大比例,两种技艺巧妙结合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堪称独一无二。瞧!陈璧娘的头饰、面部、披肩、手、袖兜、内裙及鞋,张达的头盔、面部、手、戟、靴和披巾等这些都是用瓷泥捏塑的,经入窑烧烤而成。尤其是陈璧娘头饰上的花朵、金钗,张达头盔上圆状缨绒球,以及两个人物翻转折叠的袖兜和披巾,如若单凭嵌瓷是难有此效果,亦可谓无法做到的。而人物形象的衣、外裙、铠甲、袍服等就是用色釉瓷片嵌贴的,分别在上面描绘墨线,使衣纹显得飘逸舒卷;铠甲和外裙、披肩上分别描绘金色纹样,使之金碧辉煌,这也恰好显示了潮绣“钉金绣”在潮剧戏服上运用的传统特色。另再在铠甲的边缘嵌上经手工钳剪而成的白色“弯勾”和“鼓丁”,从短到长,排列有序,十分精细,凸现嵌瓷工艺的独特。塑与嵌两种不同技艺在这件作品上的运用,互为映衬,相得益彰,耐人寻味,民间艺术的完美结合让人大开眼界。品赏之余,深感这亦或许会给年轻一代艺术家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迪吧!

 

(作者系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副院长)

 


分享到:
潮商活动
  • 活动预告
  • 活动论坛
活动报名

点击我要报名

活动论坛
潮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