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第31-32期榜样的力量--2011全球潮商社会责任白皮书>特别报道>9倍大扩容 汕头特区而立之年再出发

9倍大扩容 汕头特区而立之年再出发

2011年07月30日 11:52 来源: 作者:陈少斌


 

汕头特区正迎来新的春天。

经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从201151日起再次扩容到汕头全市,含龙湖区、金平区、濠江区、潮阳区、潮南区、澄海区、南澳县“六区一县”,实现了全市全覆盖。

汕头特区1981年创办时,仅有1.6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19914月首次扩容到234平方公里。而现在二次扩容至2064.4平方公里,特区面积扩大了近9倍。

此次扩容,距离汕头特区的创建已经30年。30年斗转星移,今天,很多人几乎已经忘掉汕头的“特区”身份。作为侨乡,虽然坐拥李嘉诚以及马化腾等诸多潮汕籍海内外企业家优势,汕头30年来的经济发展却不仅落后于同为特区的深圳、珠海、厦门,也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30年来汕头的GDP年均增长12.4%,低于广东省的13.8%2009年汕头人均GDP只有2万元,低于广东省的人均4万元。汕头因侨而设,却未能因侨而兴。

30年后的今天,汕头特区在扩容之后再度出发。在内地和沿边地区一些新特区、两型综改区纷纷获批的新形势下,原来的老特区在失去原有的优惠政策优势后,该何去从?

从特区到城市的二次转型

过去30年,特区之“特”,不仅在于其享受特殊的优惠政策,更在于其拥有法律所赋予的特区立法权。随着各项优惠政策逐步取消,特区立法权成为特区的标志和最大优势。过去,特区仅仅是汕头城市的一小部分区域,主要搞招商引资开发,由于特区内外的政策和立法权等方面的差异,特区内外的发展存在巨大鸿沟。汕头现行有效的经济特区法规共20件,在今年51日前,这些法规只能在234平方公里的经济特区范围内适用,而非特区范围实施的则是通行广东省的法规。

这种“一市两法”的二元治理结构,使得汕头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突出,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服务等方面存在较大城乡差别,影响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城市发展面临资源要素强力制约。

现在,随着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市,使汕头拥有了发展的更大空间和更高平台。以往那种“同区不同法”、“一市两法”的局面将从根本上解决,为解决城乡管理一体化、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内部经济发展差距提供了政策空间。澄海、潮阳、潮南、南澳等原特区外地区民众将可享受特区待遇及福利,医疗、就业、教育将得到更多保障,这些地区的农村供水、医疗保险等公共服务建设速度也将加快。

此轮扩容,使得汕头特区和汕头城市合为一体。这实际上是特区的二次转型。特区第一次转型是在1990年到1996年间,是在优惠政策逐渐到期后的转型,其时,深圳成功抓住机遇,汕头则因为没有做好转型而逐渐陷入被动。而本轮转型则是在完全失去中央优惠政策的情况下,由特区到城市发展的转型。从此,特区不再是一个开发区,而是作为一个城市来发展。在这新一轮的转型中,汕头必须努力思考自己的发展定位和动力源问题。

中央提升汕头的第三着棋

汕头前30年的不如意,在于其区位优势未能显现,在国家战略规划的棋盘上占不到一席之地,因此难以吸引战略投资者的兴趣。2008年海峡两岸实现三通后,随着珠三角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国家战略地位上的确立,汕头成为珠三角与台湾合作、海西经济区与港澳合作的重要通道,成为两大经济区域之间各类资源整合与扩散、聚集与辐射的重要节点,

其区位优势开始抬升,国家层面也开始将汕头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来考虑它的定位。国家发改委在编制区域发展规划时把汕头作为中国主体功能区的重点开发区。20106月国务院通过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又将汕头纳入海西经济区重点开发区,并提出要“强化汕头的粤东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推进汕潮揭一体化,加强粤东地区与福建南部沿海城市在港口、产业等的分工合作与功能互补”。

这就给汕头指明了方向。未来30年汕头的新定位就是,强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服务辐射功能,积极参与海西经济区经济协作,享受国家对海西经济区的优惠政策,把汕头建成为海峡两岸扩大交流合作的桥头堡,为大中华海洋经济圈助力。

而这次特区的扩容,正是国家进一步强化汕头作为粤东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一着。特区和城市合二为一后,使汕头内部实现一体化和资源统合,有利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大汕头在整个粤东区域以及更大范围内的集聚、辐射、整合的带动功能。汕头如果能依国家高层的意图顺势而为,营造良好的战略投资环境,那么未来30年就有了重新崛起的黄金机会。

命运的再一次黄金眷顾

如何抓住这次特区扩容的契机顺势而为呢?

首先,要通过打造立体快速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抬升汕头的区位优势。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汕头有10年时间没有新建成一条高速公路和铁路。在新的定位下,将来国家在布局一些战略性的大通道、重要的高速公路、铁路、交通基础设施时,会得到更多地考虑汕头。汕头自己也要抓住机会,积极争取。比如国家正在筹划第3条南北大通道阜鹰汕铁路,汕头要争取将这条铁路延伸到广澳深水港来,这样未来的汕头就可能成为江西、安徽等内陆省份的一个新的出海口,成为内陆省份加入与台湾、东盟合作圈的桥梁。汕头一直希望重新振兴自己的港口,向亿吨大港进军,但是光靠汕头以及汕潮揭地区的那点产业,是不可能支撑一个亿吨大港的,必须通过对外快速交通的建设,把港口的对内和对外的腹地拓展开去。如果阜鹰汕铁路能够延伸到广澳深水港,让广澳成为北煤南运的一个煤炭中转基地,那么仅此一项,一年就会新增3000万吨的吞吐量,加上现有的3000万吨就是6000万吨,亿吨大港就不再遥远。

公路方面,首先要把汕揭高速公路建起来,尽快打通通向潮汕新机场的快捷干线。然后再用几年时间,将揭东到惠来、汕头深水港至河源、潮州到惠州这几条高速公路建成,汕头和粤东就可形成一小时生活圈。同时推动国家尽快建成厦深快速铁路,这条铁路设计时速250公里,将来可能提到300公里,这样从汕头到深圳就不到一个半小时,再到广州就是两个来小时,周末坐火车可以轻松地往返于汕头广州之间,喝功夫茶吃潮菜。现在光在深圳一地居住的潮汕人就有300万人,一旦汕头形成好的战略投资环境,他们很快会回流,会有更多在珠三角工作的人会把家安在汕头,带动汕头现代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发展。

第二,是要发扬特区之特,率先在建设粤台经贸合作试验区上上做点“特事”,引起中央和战略投资者对汕头的关注。在海峡两岸实施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关键时期,汕头要抢抓时机,更好地融入海峡两岸发展合作,争取和利用好国家的海西政策。现在汕头在濠江的南山湾开辟了汕头台商产业园,重点承接台湾光电和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引导台资企业参与投资能源、精细化工、造船等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效益的产业;在潮南开辟了台湾农民创业园,旨在引进台湾的高效农业。同时还在推进台湾农产品交易中心、广澳港粤台商品交易物流中心的建设。除此之外,南澳岛其实也可以像福建的平潭岛一样,向中央争取政策,把它作为自由贸易区或者特别关税区来试验,通过这各种先行先试的努力,使得战略投资者看好南澳岛,看好汕头。

第三,是要做好汕头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在特区立法权和税收优惠政策施行范围扩大后,要统一考虑主城区与非主城区,整合资源,实行组团式发展,原来的金平、龙湖两个区是个组团,南澳大桥通车后,澄海、南澳可以成为一个组团,濠江、潮南、潮阳是另一个组团。要规划好三大经济带——东部通过填海打造城市经济带,南部打造工业经济带,还有榕江的生态经济带,拉大城市和产业的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汕头的内海湾两岸环境优良,离开中心城区半个小时就可以下海游泳,这样的城市在全国很少见。韩江和榕江有五六个出海口。这种多河道入海的地方,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将来可以建成一条条带状的绿色公园,结合堤、路改造和老厂房、老厂区、旧房子的改造,大手笔进行规划,会引起地产投资商对汕头的青睐。

新的城市总体规划,要将原来特区内外的资源统筹起来,对汕头的产业集群重新进行优化布局。这次被纳入特区范围的澄海、潮阳、潮南,原来已经形成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诸多特色产业集群,特区扩容后,汕头可以利用特区立法权先行先试,积极扶持这些区域的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而金平、龙湖这两个市中心区,现在还有很多工业园区,包括一部分有污染的工业。特区扩容后,市政府和金平、龙湖区政府都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引导这些工业转移到南区濠江这边来。为此要尽快规划过江隧道、过海隧道,打通南北交通,海湾大桥也要尽快纳入年票制,免费通行。

工业逐步搬出后,金平、龙湖要“退二进三”,大力发展和集聚现代服务业。比如家居设计,就是一个很大的外包服务。现在汕头在外地创业的建筑施工企业很多,很多样品房的设计、家居装饰装修设计,都要通过e-mail发到汕头来,在后台创作后再发出去,据估算这一产业目前在汕头可能有近千家企业,散布在各个区县。今后可以在金平、龙湖划出相应的土地,给这个服务产业一个集聚地,扶持他们做大做强。

特区扩容后的汕头城市规划,应当根据中央赋予汕头的发展定位,以大潮汕的概念,跳出汕头来谋划粤东。比如,随着未来潮汕机场和厦深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以汕头为中心辐射粤东的物流产业将会有大发展。又比如,可以大力争取国家质检部门把粤东的生产性公共技术检测研发平台设在汕头,为整个粤东提供产品检测服务。还有大潮汕地区的工夫茶、潮剧、潮绣、潮汕小食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但一直没有很好地进行整合、包装、提升,做成大的文化产业,新的汕头城市规划应当考虑潮汕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布局。这些都有助于把汕头营造成为真正的粤东区域中心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

分享到:
潮商活动
  • 活动预告
  • 活动论坛
活动报名

点击我要报名

活动论坛
潮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