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第31-32期榜样的力量--2011全球潮商社会责任白皮书>文化>林伦伦:多元文化利于社会发展

林伦伦:多元文化利于社会发展

2011年07月30日 11:20 来源: 作者:陈少斌


 

近日,《天下潮商》记者到韩山师范学院独家专访了林伦伦院长,与他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当话题转到关于潮商文化建设上来时,林院长真诚地对记者说:“潮人中队伍最大,做得最成功的就是商人这个群体。《天下潮商》报道研究的就是潮商这个群体,这对潮汕文化研究提供非常好的素材和参考,你们做的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擦亮师范教育本色,打造潮汕文化研究特色

    《天下潮商》:林院长,您好!您曾在多家高等学府担任领导工作,201034日起又来到韩山师范学院担任院长。这样的工作调动对您的治学与教学生涯有些什么影响?您将以什么样的理念来办好韩山师范学院?

    林伦伦:简单地说,韩山师范学院办校的理念是:擦亮师范教育的本色,打造潮汕文化研究特色。韩师作为师范教育重要基地,到现在已经有108年的历史。“百年师范”拥有相当的文化积淀,但从某种程度上也容易走上因循守旧的道路。所以,我们要学会扬优汰劣,要不断创新,注入符合时代发展的元素,擦亮师范教育的招牌。

    百年韩师已经为潮汕地区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学校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是潮汕地区教育队伍的重点输出院校。而在当今时代下,韩师还要超越师范教育的范畴,要为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至于地方文化特色,我们现在打造的是潮汕文化研究的品牌。要办好韩师,扩大韩师的名气,就要做好潮汕文化研究,使其成为韩师的重点学科。做到只要提到潮汕文化研究,人们就会想到韩师。

    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我一直都在研究潮汕方言和潮汕文化。在韩师可以举全校之力来研究潮汕文化,把它建设成为广东省地方文化研究的重点基地,与广府、客家文化基地鼎足而立。这就是我选择回到家乡,就职于韩师的主要原因。

潮汕文化研究并非冷门学科

    《天下潮商》:在很多人看来,地方方言与文化研究是很不起眼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而您却在这个领域成就卓著。是什么样的动因让您选择了这个冷门的研究方向?它的价值在那里?

    林伦伦:其实,一直以来,我都不认为这是个冷门的专业方向。地方语言和文化的研究,应该置于整个中华大文化研究的背景之中,这样就不是冷门了。例如,潮汕方言,如果光从拥有2000万人口的方言地区来看,相对于整个中国来说,确实很小很冷门。但潮汕方言保留古汉语的很多成分,例如保留汉唐时代的古音,保留先秦及汉唐时代的词语。那么,我研究潮汕方言的语音和词语的研究成果,对那些研究古汉语史的专家学家来说,这非常有参考价值。换句简单的话说,你要研究古代人怎样说话,你需要来找潮汕人,调查潮汕话。潮汕文化中有很多可以让中国乃至世界很高端的科研机构科研群体非常感兴趣的课题,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名牌大学的学者都来过韩师做我们的访问学者,与我们做学术交流。现在还有日本学者在我们学校的潮学研究院做长期的访问研究。

    《天下潮商》:在中国文化的大系统中,中原文化一直居于主流的位置,这是否意味着,地方文化只是一种附属文化?在中国文化的演进过程中,地方文化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林伦伦:大文化是由小文化组成的,研究小文化有助于研究大文化。要建设好现代的大文化必须建设好现代的小文化。咱们现在说要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省,那么就需要从文化强市着手。文化强市就是要找出地方文化的特色加以建设。例如潮州市和汕头市,两市都是属于潮汕文化范畴的,但两市仍然是各有特色的:潮州市对潮州传统文化项目的建设有优势,包括东门楼、太平街、湘子桥等等;汕头市则在华侨文化和海洋文化方面有特色,包括樟林古港、外马路、三永一升平等等。当然在潮汕各市中都含有传统文化和近现代的特色文化,但还是有主次之分,而整合起来就是潮汕文化。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合起来就是岭南文化,岭南文化和其他地区文化合起来才构成中华文化。小文化有特色,大文化才有特色。

一场争论引发的文化思考

    《天下潮商》:在广州亚运会前夕,曾有人士提议广州电视台改用普通话播出,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与文化的大论争。我们注意到,林院长曾经呼吁要抢救和保护濒危的方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您对关于粤语传播那场论争怎么看?

    林伦伦:这场争论出现最极端的是广州有年轻人提出“推普废粤”的看法。最后省委书记、省长都对这个事件进行公开表态,表示从来没有人说要推普废粤,“推普废粤是一个伪命题”。这件事的起因是广州市的某位政协委员建议广州电视台增加普通话播音的节目。而没有说要消灭方言来推广普通话。国策中有国家语言政策,我们国家的语言政策是既推广普通话,又保护方言。之所以出现这场误解争论,是因为大家对方言的发展并不是很清楚。

    有媒体问我,粤语或者潮语会不会灭亡?我说目前看不到这种迹象,至少一两百年内不会出现。但方言在发展,内容在改变,老一代人说的词语消失了,年轻人又创造出许多新的词语。作为书面语和教学语言、工作语言的功能在缩小,乃至丧失,但其作为方言区人的思维工具、交际工具的功能仍然存在。如我们这一代人之前在学校读书,老师都是用潮州话来上课,但现在就几乎都用普通话上课了,这就使潮语的书面功能基本丧失了。民国时期,潮汕地区的报纸还开设过用潮语写作的专栏,现在都没有了。广州的《广州日报》和《南方都市报》还都有粤语专栏文章。香港媒体上,这类方言作品就更多了

    《天下潮商》: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你认为多元文化的存在和地方方言的存在对地方的发展有益吗?

    林伦伦:多元文化肯定比单一文化更有利于对社会的发展。世界上,任何一个多元化国家肯定比单元文化国家发展得好。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都是移民国家,典型的多元文化的国家。多元文化往往是多民族多种语言并存的国家。中国绝不会为了推广普通话而废除方言,而是要保护方言,把方言区变成双语区,甚至多语区。我认为那样将会更有益于地方打破原来的封闭保守,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建设更加丰富多彩的新文化。

尽力去传承潮商文化

    《天下潮商》:《天下潮商》一向关注潮商文化和潮汕文化的发展。您认为历五百年而不衰的潮商形成了怎样的独特文化?潮商文化与潮汕文化是两位一体还是各有侧重的?相同在哪里?区别又在何方?

    林伦伦:潮商文化研究要放在潮汕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来进行的。潮商,首先是潮人,然后才是商人。潮商文化研究,我们可以从成百上千的潮商成功案例,去归纳其具有共性的特点,总结规律。例如说,某个潮商会告诉你成功的秘诀在于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全球的商人都会讲到,但潮商在这方面会做得更出色,因为潮汕文化的最根本特色之一就是“精细”。我认为体现潮汕文化的最突出特点是潮人的文化性格,文化是由人创造的,研究文化首先要研究人。而潮人中队伍最大、做得最成功的就是商人这个群体。《天下潮商》报道研究的就是潮商这个群体,这能为潮汕文化研究提供非常好的素材和参考,你们做的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天下潮商》:由于“有潮水处就有潮汕人”,在世界华人聚集地,潮语是强势语言之一。您能否分析一下潮语的流变及其发展趋势吗?潮语在中华民族语言的宏大谱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林伦伦: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对潮语在世界上的发展并不乐观。海外第三代潮人使用潮语的范围在萎缩,如泰国,在清朝、民国那个时期,泰国曼谷的市场都可以用潮语进行一切交流,但现在的泰国潮人后代很少人能够使用潮语了。目前保留得最好的应该是马来西亚。很多海外潮人能说普通话,因为他们来中国,包括来家乡,普通话都能通行,就没有动力去学潮语了。其实,这种现象是正常的,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阻挡不了的。我们只能做的是尽力去拯救去延续,如举办夏令营,请海外的潮人来潮汕参加活动,我们教他们说说潮语。也就是说海外潮语萎缩是必然趋势,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来延缓萎缩的速度。这里要强调的是,文化的保护,政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应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加大财政的投入。

    《天下潮商》:2011年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您对潮商的未来有些什么展望?在保护传承潮人文化方面有何建议?

    林伦伦:我们应尽一切努力去做好保护、传承工作。如在幼儿园,多教教孩子们学唱潮汕歌谣,别一开始只教普通话,不准讲潮汕话。潮汕地区的中学,为什么不能教学生潮音的八声呢?为什么不能同时用潮州话来教学生朗读古典诗词呢?学生学会潮音八声,自然就能辨别平仄,潮音中第一声调和第五声调是平,其他声调都是仄,非常简单易学。很多潮汕老人懂得做诗词,不全是专门学的,是靠潮州八声来作的。而现在的学生都不会了,把自家的宝贝丢弃了,非常可惜啊!

    在保护和拯救工作中,需要政府、热心机构、热心人士共同来努力。政府要站在文化强市、建设幸福生活的高度来号召,各个部门来落实。如教育局应该请人来编写潮汕文化的课外阅读课本,各个学校开设潮汕文化、潮汕方言的选修课,自然而然,就能实现传承的效果。

分享到:
潮商活动
  • 活动预告
  • 活动论坛
活动报名

点击我要报名

活动论坛
潮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