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第8期走近澳门潮商>惠州篇·潮商精英>李启光:三道槛 本土企业再出发

李启光:三道槛 本土企业再出发

2008年06月14日 15:57 来源: 作者:陈少斌


 

 

 

李启光:
广东鸿辉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政协惠州市委员会 常委
惠州市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
惠州市潮人会(总商会) 常务副会长
惠州市仲裁委员会 仲裁员
惠州市慈善总会 永久名誉理事

 

 

  “20年后,企业还在,那就是成功了”, 广东鸿辉企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李启光在接受《天下潮商》记者采访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鸿辉集团是惠州市“私营企业50强”和“民营企业100强”单位以及“全国500家最大私营企业”之一,这个由李启光一手创立的企业至今已经成长到15周岁。15年里,李启光经历了企业分散-集中-多元化-突出重点几个发展阶段,用他的话说是“走了弯路,也明白道理”。到了现在,企业进入了主业突出、稳步发展良性运作时期,但外部竞争环境却又险恶了许多:巨头挤压、宏观调控、多元化之惑等等,他必须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保持清醒头脑。

  多元化之槛

  “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已成为公认的市场法则,所以很多企业在做大后都向多元化发展,但李启光的体会是“不是说把鸡蛋分在多个篮子就有保证了,如果放在了破篮子里呢,鸡蛋仍然会摔坏。”

  这个体会是用教训换来的。上个世纪80年代,李启光先后创立了建筑、电子环保节能、鞋厂、电子监控等七八家公司。1993年,他将这些公司组合成立鸿辉集团,并确立了以房地产为主业,其他为辅导的发展思路。

  “90年代的时候,我的企业曾经以发展多元化路子来走,其实走了一些弯路。多元化是好,但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实力来做,人才、技术、资金等等如果跟不上也是很麻烦的。”他回忆说,“当时企业实力还不够强,就向多元化发展,如发展电子产业。导致在管理上、资金链上出现了问题” 。后来他不得不忍痛割掉这些非主要业务,重新回到核心业务上来。

  “那时候,就我们企业的实力,是不适合发展多元化的。所以才走了一些弯路。企业发展到现在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实力,肯定是要向多元化发展的。”不过,现在李启光准备发展的多元化不再是以前的电子、鞋厂,而是地产相关产业发展多元化,如宾馆、商场。鸿辉集团2004年开发的星湖苑以及星湖宾馆,就是多元化的尝试。

  “这些是商业地产,是对主业的补充,是对内部资源的整合利用,而且在管理上也不会增加很多成本”。

  贷款之槛

  吸取了90年代初多元化的教训,李启光认识到做企业还是要稳中求发展,保证资金链的畅通。企业必须“做所能做的事”,掌舵者要对资金危机有充分准备。

  宏观调控对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影响很大。“现在不少地产商过快扩展,对银行的依赖性很大,宏观调控,就是用政策手段来干预市场,政策手段干预市场就可能造成企业资金链的断裂,如果实力不够,急于求成的企业将遭受危机。”

  稳步发展让他规避了政策上的风险。李启光的经验是,公司贷款一般控制在公司资产的15%,这个比例不大,在行业平均利润以内,属于补充性资源。

  “从来没有超过15%,在资金的运作上,我们是留有一定的退路的。”

  他的另一条经验是对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这有时比贷款的作用更大。比如,对于地产企业,楼盘开发起来,对黄金地段物业可以不急于出售,留下来作为自己的实业,这些物业将来的增值可能等于再去开发两个楼盘。这种发展也等于是快速发展。

  李启光透露,到目前为止,鸿辉集团向银行的贷款极少,新项目还在规划之中,目前还不急于启动,这要看政策和形势。

  “稳步发展的思想可能也跟年龄增长有些关系,年轻人会比较勇于冲动。能快速发展当然是最好的,但往往也伴随着更大的风险,所以我对女儿也这样说,切记要稳中求发展,不要冒进。”

  竞争之槛

  良好的环境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惠州成为深圳、广州的后花园,2004年以来,全国十大房地产企业已经有7个进驻,如合生创展、万科、碧桂园,惠州楼市一时大热。在炒热市场的同时,本土地产商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我在政协会议上多次提到这个问题,外来房地产巨头进来惠州是好事,促使惠州房地产向规范化集团化发展的路子是对的,但对本土企业确实是造成很大的压力。特别是对大片土地资源的购买,明显实力不够,可以说下来的本土地产商的日子比较难过。” 李启光说,由于本土房地产发展主要是在上世纪90年代,但那时候,政府对大块土地连片开发一直没有放开,他们对房地产的开发大都比较零散,所以本土地产商的规模一般都不大,土地储备也十分有限。而到现在,等到大片的土地放出来的时候,本土企业又面临资金不足的缺点,很难与外地杀入的大地产商抗衡。

  “本土企业已经意识到惠州市场竞争的激烈性,我提议大家应该抱团入市。如果以本土单个企业同巨头的竞争,那是无法竞争的,而抱团入市我们就有机会拿下大项目。”按照李启光的设想,惠州的潮人占到本土地产商的很大比例,如果以惠州潮人会为平台,组织大家成立一个股份公司,集合众多企业力量迎接竞争,不失为一条现实的路子。

  李启光想到的另外一个对策是,本土企业在保持在惠州发展的同时,也要向外发展,最好是与当地企业合作的方式来壮大自己。

  “比如在广州有一个房地产项目总投资是6个亿,如果我一人来做,当然是吃力的,所以我们应该和别人合作共同来开发”。


【焦点对话】

市场经济,要有预防危机的意识

  抱团发展

  《天下潮商》:我们来惠州的路上,看到一个广告牌,上面写着:你错过浦东,又错过深圳,还能错过惠州吗?这句广告词表明惠州具有无限的商机,作为本土地产商代表,您怎样看惠州房地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李启光:惠州的发展潜力有目共睹,去年外地房产商巨头进入惠州后,带动了惠州的房产,也带动了房价,目前惠州房产的均价在4000-5000元。在一些新楼盘未开盘之前,大概均价不够4000元。
  目前全国十大房地产企业已经有7个进来了,如合生创展、万科、碧桂园。外来房地产巨头进来惠州是好事,促使惠州房地产向规范化集团化发展。

  《天下潮商》:有人说惠州本土地产企业是“满天星星,不见月亮”,你怎么看?
  李启光:这是事实。就我来说,比较信奉稳步发展,不奢望一夜成名一炮打红,慢慢来。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要有危机意识的存在,要有预防危机的意识。我们之前开发了星湖苑,都已经销售出去了。接下来我们要开发联体别墅,占地面积有40多万平方米,目前还处于规划阶段。然后从住宅的地产转入商业地产,如做酒店、租用商业楼。这样一步步做大。

  《天下潮商》:那么在外地地产巨头抢滩惠州,而本土企业又比较分散的形势下,如何应对这种竞争局势?
  李启光:我已经多次呼吁我们要抱团发展。本地企业抱团发展,整合各方资源,可以节省很多不必要的开支,如人才、手续费等等。实力雄厚的军团进军哪个城市都会受到当地政府的欢迎,可以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像我刚刚参加的第三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中部六省里的各市政府都来邀请我们去参加他们的座谈会。我们有实力的话,就可以同他们谈得更深,就可以开辟多赢的局面。
  抱团发展,是符合市场规律,也是合法的市场运作,同时也是受到政府欢迎的。对于政府招标,他们也有更多的选择。

  量力而行

  《天下潮商》:说说您刚来惠州时的情况,您觉得鸿辉集团取得今天的成绩,主要是靠什么呢?
  李启光:我上个世纪70年代来到惠州,原来当兵,后来到建筑公司,被派来监督惠州的施工企业。80年代初,我觉得还是自己出来发展比较好,自己组建施工队伍。哈哈,从监督施工者变成了被监督者了。刚开始的时候,建的房子都不成规模。还记得第一个工程是建一栋人大的宿舍楼,包工包料135元每平方米,赚的钱就是能过日子而已。
  (从办公室窗户指过去)对面的那个楼盘就是我建的,在90年代初。刚开始开发的时候,这里满地的草比人还高呢。当时这楼900元每平方米。
  鸿辉走到今天靠的是脚踏实地,稳步发展。根据自己企业的实力,能做多少事情就做多少事情,不冒进。

  《天下潮商》:您准备让谁来接班?
  李启光:我的大女儿从英国读书回来后在审计局工作几年,刚刚让我叫回公司工作了,呵呵,培养几年吧,熟悉一下业务。二女儿在美国也取得了硕士学位,我也准备让她回国发展。还是中国好,中国现在充满机遇。

  《天下潮商》:您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样的考虑?
  李启光:还是以房地产为主,对我来说还是那句话稳步发展,让企业继续生存发展,20年后,企业还在,那就是成功了。能快速发展当然是最好的,但往往也伴随着更大的风险,所以我对我女儿也这样说,切记要稳中求发展,不要冒进。

  《天下潮商》:还有别的什么愿望吗?
  李启光:在惠州,我们先后成立了惠州潮人经济文化促进会和潮汕总商会。这两个都是非盈利的社会团体,主要是做些慈善事业。之前我们帮助了在惠州的潮人中的困难子女上学。随着我们的发展,还想筹建一所旅游中专学校,准备投资5000万,现在地已经拿下来,设计方案已经出来了,筹集的资金已经有3000多万了。这个学校不仅可以帮助在惠潮人子女,将惠及到其他群体。希望尽早成为现实。

分享到:
潮商活动
  • 活动预告
  • 活动论坛
活动报名

点击我要报名

活动论坛
潮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