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一号”文物清理工作结束

2012年10月30日 14:39
天下潮商网

大字

  近日,明代古沉船“南澳一号”的第三次打捞任务完成,标志着历经三年的“南澳一号”文物提取工作全面结束。出水的三万多件文物将送往广东省博物馆,对于实施原址保护的残存船体,考古工作人员将加密已罩住船身的钢结构探方架间距。

 

  据了解,“南澳一号”发掘出的船载的货物中,瓷器最多,其次是陶器、铁器、铜器、锡器等,还发现有不少于4门的火炮。此外,今年在对船尾文物的打捞清理中还发现许多单个的陶罐、陶盆,没有像其他瓷器一样成批出现,考古队员初步判断其为船员的生活用品。汕头“南澳一号”水下考古队队长崔勇表示,出水文物陆续到达广州后,将在广东省博物馆临时改装建成的大型脱水池接受脱盐处理和进一步的保护。文物在进行相关处理后,才能进行展示。在不久以后,将有近万件文物被运回南澳展出。

 

  据介绍,在今年的“南澳一号”考古工作中,文物基本打捞完毕,古沉船的结构也基本探摸清楚:长27米,宽7.8米,共有25个仓位,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明代沉船里仓位最多的。残存约一半的船体现已被重达300吨的水下钢结构探方架罩住。探方架的设置是“南澳一号”考古人员的一个大胆创新和尝试,使工作人员在水下作业时能精确定位,提高了水下考古的效率和安全性。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沉船,考古队近期都在加紧对探方架进行加密,水下焊接钢管让框架间隔变密,确保人体无法钻进去。汕头边防支队云澳边防派出所官兵依旧对“南澳一号”执行保卫警戒任务。

 

  “南澳一号”的沉没地点位于汕头海域和漳州海域之间,专家猜测它极可能是明代从漳州月港出发、经停汕头海航去东南亚的瓷器商船,因触礁沉没。自2009年正式展开原址考古发掘以来,考古工作者从古船上发掘出近三万件文物,是为迄今国内水下考古发掘文物最多的一次,也是国内发现的第一艘满载“汕头器”的船只。汕头器的名称大约出现在18世纪中期。其时,即将开埠的汕头声名远播海外,大量潮州商贩在东南亚各地经销瓷器,就约定俗成地自称汕头人,卖汕头器。德国曾有学者对汕头器进行过分析研究。由于汕头器的产地主要是福建漳州,因此一些学者将其称为漳州窑瓷。“南澳一号”出水文物的发掘填补了研究汕头器的空白。

 

  “南澳一号”被评为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且对它的发掘创下了多项水下考古技术创新,是中国水下考古的标志性发掘。不仅出水的大量文物是研究中国古代远洋贸易史极为丰富的宝藏,而它残存的船体本身也具有极大的考古价值,所以“南澳一号”的考古意义丝毫不逊于“南海号”,一旦将来的技术成熟和保护措施落实,“南澳一号”有可能会被完整复原。

 

分享给好友

相关阅读

电脑版|手机版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5121号

ICP备案:粤ICP备20014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