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许久没和正大集团副总裁、砚峰山人李闻海联系了。去年9月的一天,偶遇淡浮院管理处主任余小玲,谈及,小玲当即说:“他最近正沉迷那幅《富春山居图》呢。”
国庆假期的第三天,忽接砚峰山人的电话,称他当晚将与几位朋友在淡浮院谈谈《富春山居图》,邀请我参加。“时间大概是7点多8点钟左右开始,一个小时。”他客气地补充道。
完全没有拒绝的理由。
当晚,我驱车准时到达淡浮院。将近寒露时节,山上空气十分清冽。
走进淡浮院的山海堂,活动已经开始。昏黄的灯光下,围坐着近二十人,边上留了一个位子。
除了砚峰山人,似乎没人注意到我的到来。很快,我也和他们一样,眼中耳中只有那幅《富春山居图》,以及砚峰山人那静穆如钟的讲述。
他说,当年把《富春山居图》投入火中,准备让这名画陪葬的吴洪裕是一个令人又爱又恨的人。恨他,因为他差点完全毁了这名画;爱他,因为他毕竟也是一个“痴人”,大凡人对一事一物喜爱、痴迷到一定的程度,总会作出常人意想不到的举动,于他本人,也是不得已的事。
谈及乾隆对《富春山居图》的收藏,砚峰山人说,表面看是皇帝收藏了这幅珍品,从历史长河看,何尝不是这幅名画“收藏”了皇帝呢?
他谈到了《剩山图》与《无用师卷》的分分合合,很认真地说,世上还有哪一幅画,能像它一样承载着人们关于江山合璧、民族统一的深厚寄托?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知道这样一幅画!
他也谈到这幅稀世珍宝中画画人都不难发现的几处绝妙的“败笔”,并将其解读为此乃黄公望“兴之所至”的佐证;他甚至留意到山野尽头峭壁前石阶上那位老翁的回望,认为这是老人对人生的回望,并看到了老翁眼中对尘世、人生的一丝眷恋……
砚峰山人说:《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在为自己表达,也替我们构筑了一种深远博大的人生观、自然观与宇宙观。
砚峰山人看到的是他自己心里的《富春山居图》,并乐于将其与人分享。
当《平沙落雁》的乐曲声徐徐响起,合璧后完整的《富春山居图》缓缓地在PPT上展现开来时,他特地让大家留意一下这音乐--是的,这音乐与绘画是如此完美地契合在一起,无论是疏密急缓,二者的步调始终竟完全一致,令人困惑,这音乐显然不是“配”上去的,甚至也不是“裱”上去的,而是从画中流淌出来的。
曲终画尽,灯光渐渐点亮了山海堂,而每个人的脸上,却似乎仍然沉迷其中。许久,掌声方才响起。
来自韩山师范学院的陈教授说:“通过砚峰山人的讲述,我们看到了一个‘大痴’画家黄公望,看到了中国传统文人对‘独立而自由灵魂’的追求,这,何尝不也是砚峰山人自己的追求?”
一位从广州赶来的赵女士激动地说:“砚峰山人刚刚带着我们在读画,实际上也是在读史,读人生,读哲学……”她是如此的激动,以致语音中听得到明显的颤抖。另一位参加论坛的听众则坦率地说,因为孤陋寡闻,此前她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幅《富春山居图》,有一个叫“黄公望”的人。当天下午才上网搜索了解有关情况的。实际上,刚刚砚峰山人讲了什么,音乐是如何响起的,她全然不知,因为她的元神,已跑到画中去了……
每个人,不管是经商的,教书的,搞学问的,抑或是自由职业者,在那一刻,似乎充满了要表达的欲望和激情。令你不得不慨叹艺术感染力的强大。
砚峰山人静静听着大家的讲述,脸上始终带着他那品牌式的微笑,笃定,包容。随后,他小心翼翼地捧出《富春山居图》全卷,和几位友人一起,徐徐打开画作。
这是从台北故宫博物院买到的一件高级仿制品。砚峰山人说,因为喜欢画画,所以他自小就知道黄公望,知道有这么一幅《富春山居图》。这回儿子到台湾去,适逢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刚刚实现“合璧”,他便一再叮嘱儿子要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买一幅合璧后的《富春山居图》。
“一开始我儿子还嫌贵,说要4万多台币。我说,无论多少钱都值。”砚峰山人笑着说。
看着和大家一起沉浸在《富春山居图》中的砚峰山人,我忽然觉得,一年前,在我眼中仍是半儒半商的砚峰山人李闻海,如今又有了新的变化--相由心生,或许,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更渴望的,就是当一个纯粹的文化人吧?
握手言别前,我问了砚峰山人一个颇具“职业病”的问题:“为什么会想到举办这样一个活动?”他不假思索地答道:“因为我太喜欢这幅画了!而且我也希望,当今的年轻人不能仅仅知道中国有一个范冰冰,更要知道中国有一个黄公望。”
从砚峰书院回来,几个月过去了,我一直在品味着这句话,脑海中,不时会浮现富春江两岸的峰峦、坡石、亭台、村落,以及那位与历史上许许多多伟大的人物一样,很容易被当今所忽略的老人黄公望……是的,这正是文化的力量。
而此刻的砚峰山人,会不会又安静地站在某一幅书画的前面,或陷在某一阕音乐里,把一缕心思,从远古拉到现在,拉出一道灿烂的人类文脉。让自己,让更多的人,从里面发现,我们的生命,原来还可以更高贵更纯净,而且更丰富更美好……(映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