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9月28日 14:48
天下潮商网
大字
在中国乐坛,陈小奇的歌是一个奇迹,把中国古典诗歌意境融入流行歌词创作,他是艺术形式创新做得最成功的一人。其作品以典雅、空灵、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风格独步大陆流行乐坛,至今他已经写了2000多首歌,而且有200多首歌曲荣获了各种大奖。他的许多歌都飘逸着怀旧的、淡淡的忧伤和文化悠远的芳香,像抒情诗一样柔化我们的心灵。
陈小奇自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开始歌曲创作,《涛声依旧》《大哥你好吗》《九九女儿红》《我不想说》《为我们今天喝彩》《跨越巅峰》《拥抱明天》和《又见彩虹》等代表作品自问世以来迅速风靡海内外,并久唱不衰,成为大陆流行歌曲的经典作品。陈小奇先后推出毛宁、杨钰莹、李春波、甘苹、陈明、林萍、火风等上百名著名歌手。香港词作家黄霑生前说过一句话:大陆有陈小奇,不必到香港。
今年是广东流行音乐诞辰35周年,作为“广东乐坛领军人”,陈小奇积极筹办了8月11日~12日的首届广东流行音乐节系列活动。7月15日,他在百忙之中抽出两小时时间接受《天下潮商》记者的独家专访。尽管他创作的《苦恋》《一壶好茶一壶月》《彩云飞》等经典潮语歌曲时常响起耳旁,但陈小奇老师一口流利的潮汕话仍然让我们颇为惊喜。陈小奇祖籍普宁陈厝寨,出生于流沙,在潮汕地区生活了11年,在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开始拥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的阶段,典雅精致的潮汕文化为他打下了基础。他仍然以工夫茶接待客人,虽然冲泡过程简化了;他仍然秉承着潮汕人的低调务实,但言语不乏文人的幽默和睿智;他仍然为广东乐坛而骄傲,当然对现状和未来有着客观的分析和定位。
明确定位:做全国最好的流行音乐省份
《天下潮商》:陈老师,您好!我们得知首届广东流行音乐节于8月举行,这是作为纪念广东流行音乐诞辰35周年的其中一个项目。音乐节有什么精彩的活动呢?举行广东流行音乐节的意义是什么?
陈小奇:今年35周年对广东来说很是重要,加之现在推行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并且文化产业的市场结构从一开始就已形成。这35年来,广东积累了很多作品、歌手和音乐人,利用此次机会,进行一次大总结,是继往开来、激励士气的一次很好的机会。主办单位是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和南方广电传媒集团,承办单位是省流行音乐协会、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广东飞晟投资有限公司和广东省演出公司等单位。今年演出地点在萝岗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是目前中国非常好的场馆,萝岗区人民政府也给予大力的支持。
演唱会分为两场,即经典歌曲原唱歌手和后起之秀的歌手分开两场,适合不同年龄阶层的观众。分为前二十年和后十五年,从1977年和1996年涌现的经典歌曲原唱歌手为第一场演出,1997年至2012年涌现的当红歌星为第二场演出,主题曲是《早安中国》,第一场《经典岁月》,第二场《动力先锋》。
《天下潮商》:在二十多年前,我们就听到您的《涛声依旧》,那是中国内地原创流行音乐的起步时期,同时也是广东流行乐坛的黄金岁月。可以说,您是中国大陆流行乐坛的领军人和见证者之一。能否为我们简要回顾一下中国内地流行乐坛三十年的发展史?
陈小奇:其实中国流行音乐是从广东起步,这一点大家都要承认,北京明年才开办三十三周年的庆典活动。广东从1977年开始,出现了第一支轻音乐队。我们将其定义为广东流行音乐的开端,最早流行音乐主要体现在轻音乐队和音乐茶座。音乐茶座在1978年出现,最繁荣的时候广州开办到七十多家,全都唱流行音乐,除了唱港台的歌曲之外,也有一部分原创作品在其中,当时文化局有一个规定,音乐茶座必须唱百分之几的国内原创作品,也就是这个政策推动原创音乐的发展,也使得本土粤语歌曲的出现,《星湖荡舟》也就在这个时候出现的。1979年,太平洋影音公司成立,是当时全国第一家音像企业。作为民营公司,又是省一级的公司,太平洋影音公司属于第一家,也是第一家出版盒式立体声录音带,从中国音乐史上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
从创作方面,全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是1982年的《请到天涯海角来》,1985年广东举办第一个流行音乐大赛——“红棉杯”歌唱大赛,是一场新歌、新风、新人的全国第一个大赛,中国的首批十大歌星和十大金曲也就在此大赛中诞生的。1986年北京也开始热闹起来,开办了第一次全国百名歌星演唱会,崔健《一无所有》这首歌曲也由此推出来,中国电视台第一次出现了通俗唱法,青歌赛在1984年出现,并在1986年分出了3种唱法,并延续至今。
从原创作品上来说,第一个发展高峰出现在北京,作品风格多以内陆西北地区传统文化为根基,歌唱黄土情结,形成了国内本土第一次原创歌曲的大爆发,西北风之后就是广东的岭南风。当时的广东最先采用歌手签约制度,开启了造星工程。1987年广东第一个电台排行榜,是全国首办,一直影响着全国的活动。这时期的广东歌曲和歌手成为全国最高端的,毛宁和杨钰莹在此时成名。从1995年开始,广东进入低调期,很多歌手选择北上,摇篮开始移到北京。不过,新媒体歌曲、网络歌曲最先兴起,像《老鼠爱大米》仍然是从广东出发的。目前,大概网络音乐作品中百分之七八十来自广东,但大家都不知道这些歌曲从何而来。
广东地区具有市场化的特点,广东目光紧跟市场,歌曲有了市场,广东自然做起了歌曲。另外也有产业的依托,广东网民人数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手机用户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广东流行音乐一直与这些产业结合在一起,最早的时候通过唱片公司,盒带的唱片在最早时候销量很好,当时发行商用麻袋装钱来抢盒带的。90年代的中国,百分之七八十的唱片加工和发行都在广东,也就是说背后有唱片市场的支撑。
音乐沃土:始终宽容培育流行文化
《天下潮商》:近几年,网络歌曲兴起,占据了不小的市场份额,不知您是如何评价网络歌曲的?
陈小奇:广东一直保持对流行歌曲的宽容态度,但北京开始不接受流行歌曲,特别是网络歌曲兴起的时候,要抵制流行歌曲的低俗化,还搞过签名抵制活动。但一个月未到,广东开始开会研讨网络歌曲,会议上各人发表不同的意见,仍然认为网络歌曲是社会所需,虽然它携带一些低俗的东西。我认为作为大众文化难免有低俗的成份存在,但不能因为有了低俗的东西就否定这种形式,它占领着中国市场对中国有好处,不然市场被美国、韩国和日本的流行音乐占领了,就很不利。从这一角度,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也作出了贡献。另外,任何作品都有优秀和落后部分,犹如金字塔阶梯形状,最底下部分总是差的部分,民歌也如此。
网络歌曲用调侃的方式演唱歌曲,用比喻来演唱爱情,其实爱情的主题一直被歌唱,全世界的艺术都在歌唱爱情。但在这个新世纪之后,爱情的表达形式和以前有所不同。以前的爱情歌曲,都将其想象成为美好、甜美,新世纪的爱情观有了变化,80、90这批年轻人对爱情抱着怀疑态度,他们不承认纯真和甜美的爱情,所以歌曲基本都是疗伤歌曲,如《你到底爱谁》、《为什么伤害我》。我们不能去否定这些东西,不能用以前艺术的审美观来看待这批歌曲,其实它很真实地反映了这个时代,这是普通老百姓感情上的一种真实思维状态,具备真实的历史意义,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从一开始,我们写流行歌曲,也被别人称为垃圾,最后大家还是修成了正果。十年后一批歌曲积累下来,肯定能保留下非常优秀的作品,大部分会被淘汰,让全国人民共同喜欢一首歌曲是不现实的,不同环境不同阶层的人欣赏喜欢的歌曲有着天壤之别,例如打工一族,就有庞大的群体数量,至少是上亿基数,几亿打工仔共同喜欢的东西,不可能否定得了。
艺术本身有多项功能,现在讲的功能是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其实我认为共有五种,另外两种是娱乐功能和宣泄功能。娱乐和宣泄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每种艺术来说都存在这样的意义。现代化的社会更是强调后面两种功能,如果不给予宣泄的途径,社会将积累很多隐患,社会和谐也讲求心态和谐吧,如果有人失恋了,不给他宣泄出来,心情哪能好起来,几首歌曲吼完了,反而心情能好起来,对稳定社会也有帮助,所以对流行歌曲需要进行重新的认识,虽然从我个人的审美角度上也可能不是很喜欢某些歌词。
《天下潮商》:从您刚才发展史的回顾中,谈到了90年代的流行音乐是在广东起步,然后带领了中国流行音乐乐坛,但是到新世纪之后,很多歌手北上寻求发展,这种变化不禁让人有失落沧桑之感,您如何来看这种发展?
陈小奇:其实这由环境变化引起的,其中很重要是因为大陆多区域经济的崛起。大家为什么崇拜广东呢,其实是崇拜香港。改革开放时,香港就是天堂,它的经济生活和水准决定了它的高度,这种高度决定了它的文化辐射力,当时香港大家都无法去,香港歌星没法进入内地,而广东与香港最为临近。普遍默认来自广东的东西都是好东西,这种心理趋势随着内地的发展,也逐渐从优势变为弱势。
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广东拿什么与北京比较?比如广东足球队有时能打赢北京足球队,但广东足球队不能代表中国足球队,这也提醒我们对广东的定位应该冷静和客观,而我的定位是做全国最好的流行音乐的省份,其实这个目标从始至今35年来一直如是,即便是在最低潮的时候也如此。只是在90年代前半期与后半期相比,让人失落而已。
广东是最有平民文化精神的地方,与北京不相同,北京有皇城文化,是政治中心,其群众音乐不如广东。在广东,党政对流行音乐比较宽容,80年代至今都如此,朱小丹任广州市委宣传部长的时候,在94年注册了中国流行音乐研讨会,以市委宣传部名义主办,在全国绝无仅有。流行音乐最终要走向市场,走向老百姓,广东的思想观念也一直很开放,市场上畅销什么就销售什么,而北京和上海做不到这点,其他省份更谈不上。
广东乐坛歌手北上,其实犹如巴西足球队到世界各地一样,传播巴西的足球文化。他们去到北京,实质传播的是广东的音乐文化。从这个角度去讲,歌手北上不算坏事,反而是好事。北上的这些音乐人歌手其实内心对广东乐坛是非常认同的。
流行经典:雅俗共赏源于厚积薄发
《天下潮商》:我们知道,您的艺术生涯起步于诗歌,是当年中大紫荆诗社的活跃分子。您的歌词不仅具有中国古典诗词意境,而且深得现代诗的神韵。您怎样看待现代流行音乐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
陈小奇:任何形式的艺术都有义务去延续中国的文化传统。我个人也认为应该有义务和责任去完成,这与我是中文系出身有关系,学了中文之后对文化传统的感情比较深。80年代创作的时候,流行音乐被妖魔化得很严重,被骂低俗、没文化。我与马小南(兰斋,汕头人)在中唱,开始寻找一批流行歌曲,目的在于证明一个观点:流行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并无高雅与低俗之分,而在于怎样去写而已。所以我们要写出一批有文化含量的作品出来,改变大家的看法,起码能让媒体和知识分子的圈子重新认识流行音乐。现在回头看,我们是成功了。
《天下潮商》:一般来说,从诗人转变成歌词作者比较顺理成章,但成为作曲家比较难。您歌词写得好,作曲也很棒。我们很好奇,您是怎样从诗人转型成为音乐人的?您专门学过作曲吗?还是天生具有优良乐感?
陈小奇:首先,请别称我为作曲家,我最多只能被称为词曲作家或歌曲作家。其实我从小就玩音乐,但都是自学的。到了大学,我加入乐队,中大的民乐队,可从来也没想过会从事音乐,只当成是业余爱好。
当初选报大学的时候,选了文科,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其他都不考虑,连续考了2年,第一次是从1977年开始,当时说我的语文不及格,第二年又差点出错,少算了我一百分,幸好当年可以查分。考上中文系之后,经常写诗发表。
毕业后中国唱片社广州分社在招戏曲编辑,我那时对戏曲也没有感情,不想去。最终吸引我的是到中唱第二年就可分房,在当时找间房子也很不容易。一开始做戏曲编辑,负责三个地方的戏曲,潮剧、客家山歌剧和上海的昆剧,幸好我对潮汕话和客家话的语言也熟悉。中唱要出专辑,歌曲几乎都是从海外拿来,歌曲虽好听,但歌词都不能通过,歌曲需要重新填词,要求非常严格,于是诞生了填词的行业,我便开始了尝试。填了五六首作品之后,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其他的编辑也找我填词。这时有一首填词的作品是《我的吉他》,是西班牙的民谣,这首歌出版后反响特别好。此后很多人都来找我填词,所以我的业余是填词,但职业是编辑。
其实填词的过程也在熟悉流行音乐,以前接触过的都是传统的音乐。广东的作曲家与我们合作,给了我旋律,然后自己去琢磨,理解成什么就写成什么样,于是填词过程中,我对流行音乐的处理及对以后的作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类似于“久病成医”。大概到了1989年底我才开始作曲,谈起作曲的缘由说起来也好笑,当时与我合作的作曲人李海鹰、毕晓世、张全复,他们全都开始自己写词,觉得自己会填词,不用与其他人合作,我一看,他们自己填词,那我们不就失业了,他们既然“抢”我们饭碗,我们也可以“抢”他们的饭碗,由于之间的这种游戏性质的开始,我也就写了几首歌,其中一首便是《涛声依旧》。
潮语歌曲:传承潮汕文化的重要音乐载体
《天下潮商》:您是潮汕籍人士,潮汕文化和风俗传统对您的个人成长和艺术创作有影响吗?您对潮汕文化有什么评价?
陈小奇:我祖籍是普宁陈厝寨,但没在那里住过,我在流沙出生。5岁时我在里湖小学上学,一直跟着我外婆,上小学四年级时,才回到父母身边。1965年汕头和梅县分专区,从此我就到了客家,按此算我在潮汕地区生活了11年,在客家生活了13年。随后我在梅县人民小学上学,我所在的班级同学,大部分来自外地的干部子弟,有很多潮汕人,所以在学校可以讲潮汕话,到了工厂后,还是有很多潮汕同事,到了中大上学,仍有很多潮汕同学,到中唱身边有很多潮汕人,所以一直有环境可以讲潮汕话,也就使得到了今天我还能将潮汕话讲得流利。我认为潮汕文化最大的特点是精致、典雅。从审美的角度,潮汕文化较为典雅,潮乐、潮剧和美术都如此,我内心深层的部分,是属于潮汕文化。
《天下潮商》:潮语歌曲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初流行一时,您也为我们留下了《苦恋》《彩云飞》《一壶好茶一壶月》《英歌锣鼓》等十几首经典作品。之后进入了一个低潮期,随着网络发达,我们发现其实在潮汕地区一群80后90后的音乐爱好者怀着美好的音乐理想,也创作出一些广受好评的潮语歌曲。您本身也一直致力于潮语歌曲的创作,您如何来看潮语歌曲的发展现状和市场的?
陈小奇:从长远说,潮语歌曲和潮语流行歌曲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原先的传统形式已经走下坡路,潮语流行歌曲能将文化和时尚的音乐元素结合在一起,发展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1989年就已开始出现潮语流行音乐,并且作品深得人心,它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都有饱含责任感,方言文化继续发展下去的话,也就只有原来传承下来的潮剧。潮剧作为农业文明时代最杰出的艺术体裁和艺术形式,走过了高峰期,现在走的是下坡路,年青人几乎都不看潮剧,这样的情况下,拿什么去传承文化,除了讲古、讲笑话和小品之外,最能发展的只是方言的流行音乐。
今年五月份汕头成立了流行音乐协会,我专程到汕头,与汕头市宣传部长周镇松交流,内容具体到发展流行音乐。广东省音协、省流协和汕头市委宣传部三家联合主办潮语流行歌曲,包括创作和演唱。手续办理完毕后,下半年应该能开始筹划项目,比赛将会在汕头举行。汕头潮乐节9月底举行,国际潮乐节也会在汕头举行,筹划办另一台跨界艺术节目,其中包括潮语歌曲和潮剧的流行唱法。还可以有潮语歌曲的合唱,汕头的爱乐合唱团,已改编了几首潮语歌曲,其中有作品经改编后成没有伴奏的合唱,这种形式的节目我也推荐,如有可能,潮剧的唱段也可拿来改编合唱。潮汕文化的发展需要寻找一些音乐载体,这种尝试性的动作不怕多做,能得到老百姓的欢迎,就可将其留下来,不成功的话,也可探索原因,使潮汕文化能在更宽阔的层面上进行推介和推广。
汕头的创作力量并不薄弱,我一直认为歌曲的创作上,汕头的力量居于全省前列。必须实施根据地战略,首先打开潮汕地区市场,必须占领自己的市场;其次是政府的支持和媒体的宣传推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