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圈>潮汕文化

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在传承古老艺术中绽放独特光芒

2024-02-19 12:00:00 来源:汕头日报作者:蔡晓丹


双槌一击,过年氛围就起!今年春节期间,潮汕英歌舞再次引燃人们的关注热情,频繁登上各大社交平台,被网友们称作“炸街表演”“过年最强气氛组”“把年味拉满”。在这其中,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十分抢眼,她们踏着欢快轻盈的步伐一路行进,跃动身姿不断变化阵型,红绿衣摆交错,又美又飒,将柔中带刚的艺术气质和“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演绎得淋漓尽致,吸引众多观众的观赏,好评如潮。

137084_0fae81cb-7872-48b6-8856-b3828581b6b0copy.jpg

 

英姿飒爽,女子英歌队刷屏

 

春节以来,潮汕英歌舞的相关视频、图片不仅“霸屏”大家的朋友圈,在许多其他社交平台上也被刷爆。其中,新华社快看视频号推送了一则“谁说女子不如男?来看英歌‘花木兰’!”的短视频,引发各地网友为女子英歌队和潮汕地区浓厚的文化氛围点赞,网友纷纷留言表示:“巾帼不让须眉”“英姿飒爽、英气逼人”“潮汕把传统文化玩出时尚感”“英歌舞火出圈”“英姿飒爽,不愧是‘花木兰’”“文化自信的展现!”……

 

和多数观众看到的“水浒英雄”不同,女子英歌舞多取材于花木兰从军或穆桂英挂帅的故事。西门女子英歌队的队员们妆容清新,额头上画有“火”的标志,统一红绿两色刀马旦装束。表演现场,领头队员响亮的哨子声,伴随着轻快活泼的脚步、清脆整齐的喊声、优雅而不失力道的击槌,“双金钱”和“梅花阵”的变化阵型快捷整齐,在舞者的舞姿和锣鼓的默契配合下,极具舞蹈性和武术性,体现出女子英歌“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的艺术美。

 

成立于1952年的西门女子英歌队,开创潮汕女子英歌先河。期间由于种种原因,西门女子英歌队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陷入停滞,女子英歌打法险遭失传。直到2011年,西门社区重新招募队员组建女子英歌队,请来健在的老队员指导培训,才让女英歌“血脉”得以赓续。

 

“我从小喜欢英歌舞,那时还在想,为什么只有男生才能跳英歌舞?”当年15岁的吴燕花听到西门社区招收女英歌队员的消息后,在家人的支持下报名参与,成为重组后的第一届队员,训练三年后担任副队长,如今是西门女子英歌队的“主心骨”。“女生都有一个英歌梦!”吴燕花说,女子英歌含有“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寓意,是对传统思想的大胆突破,潮汕地区英勇拼搏的精神,在女子英歌队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据非遗项目潮阳英歌市级传承人、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队长陈坍鹏介绍,虽说英歌舞者大多是青壮年男性,但潮阳的西门女子英歌队同样远近闻名。比起男子英歌行舞的粗壮豪迈、刚劲有力及动作的大开大合,女子英歌队则更加讲究队列动作上的整齐,槌法也体现出柔中带刚的气势。在脸谱服饰上,女子英歌主要以淡妆为主,服装多绣“人字甲”和各种花式,而男子英歌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其服装和脸谱的设计会更加繁复。

 

陈坍鹏说,西门女子英歌队吸取了男英歌的一些基本步法和动作,揉合进戏曲舞蹈的一些舞步造型,表演起来轻盈活泼,飒爽多姿。在传承老西门女子英歌“五下套”的同时,还创新了十下套“双凤贺春”及十二下套“百凤齐舞”。“额头上的‘火’字,是我为西门女子英歌队设计的标志性、象征性符号,象征着女子英歌队的团结精神,也寓意女子英歌不输男的刚强意志。”

 

自2011年重新组建以来,西门女子英歌队到过各地演出。2013年受北京八一制片厂邀请,参与拍摄电影《大峰祖师》;2014年被评为潮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去年,还受邀拍摄《非遗新生代》纪录片。当前,这部由腾讯新闻出品的首档关注Z世代非遗传承人的系列人文纪录片《非遗新生代》正在热播,片中有许多属于Z世代年轻非遗人的身影,潮汕英歌舞年轻的传承人就是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群体。在第2期英歌舞专题中,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主动向潮南西岐男子英歌队发起挑战,汕头少男少女上演一场精彩的“街头斗舞”演绎经典,用中华战舞燃我国魂。

 

传承创新,古老非遗绽放新生命

 

据《潮阳县志》记载,从明代开始,潮阳始有英歌。2006年,英歌舞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潮汕人民对英歌舞的喜爱从队伍数量可见一斑,仅我市潮阳区就有上百支。近年来,潮汕英歌实现了向动作复杂、套路多样、阵型变化的转变,英歌服饰、道具的不断更新迭代,也为观众带来了更好的视觉体验。

 

如今,西门这支平均年龄18岁的英歌“女团”风华正茂,队伍规模已达70多人,里面年龄最小的仅9岁,还有在外读书的大学生。吴燕花告诉记者,十几年来,西门女子英歌队一直有源源不断的年轻力量注入,每年暑假招收学员,都有很多人报名,还要进行一番筛选。由于队员大多是15至20岁的在校学生,因此一般利用寒暑假和周末晚上开展集训。跳英歌舞的运动量很大,哪怕冬天也要跳出一身汗,但是对于强身健体很有帮助,队员们学习热情很高。

 

女子英歌队员练得不比男孩少,手上起泡、膝盖淤青是常有的事,能在训练中坚持下来,是因为真正热爱。西门女子英歌队资深队员郑媛轩,从读小学五年级就加入西门女子英歌队,如今已是一名大三的学生,坚持训练了11年。“一开始觉得英歌舞很新奇,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现在英歌舞已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即使在初三、高三学业比较紧张时,也从未想过放弃。”作为西门女子英歌队的一员,郑媛轩由衷感到自豪,“我们的队伍都是女生,有一种跟男子英歌队不一样的气概,刚柔并济,队伍在外面表演受到称赞时,会觉得很自豪。”

 

在2024年春节英歌舞展演巡游活动中,西门女子英歌队表现抢眼,再次火爆“出圈”,“头槌”郑梓欣更成为各短视频的“封面人物”,网友直呼“被‘花木兰’的笑容甜到了 潮汕女子英歌队又美又飒”。16岁的郑梓欣是棉城中学一名初二学生,去年暑期加入西门女子英歌队,10月份开始担任队里“头槌”。“以前看英歌舞表演,很激动,觉得很酷很帅,很想加入。”郑梓欣告诉记者,英歌这些动作打起来心潮澎湃,要做到位需要很大的力气,练起来会比较累,但学习英歌舞锻炼了她的毅力和耐力,也学会了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的这种精神。

 

陈坍鹏介绍道,在英歌队中,头槌具有指挥、领队走阵型和开路的作用,后头队员会跟着一起跳,需要头脑灵活机智,临时发挥能力较强,场地大小可马上转变,双手转槌花要格外好看,因此常挑选最为优秀的队员担任。郑梓欣因为出色的表现,接下了这一重担。

 

可以说,英歌舞的爆火源于文化认同,磨砺于体育精神,寄托于乡情乡愁,传承于创新突破,许多年轻人一直坚持在传承非遗的道路上,从女子英歌的探索,到英歌服饰、脸谱、队形的创新,从大型表演与赛事中的频频亮相,到网络平台上的走红出圈,让这项绵延数百年的古老非遗绽放出新的生命力。

 

能火起来,英歌舞就能传下去。这群热爱传统文化的女孩,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给古老的英歌注入许多年轻的、创新的元素,一代接一代,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传承古老艺术中绽放独特光芒。“我最希望西门女子英歌队能一直传承下去,走上更大的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咱们女子英歌队,让更多的人感受女性独特的美,感受潮汕女子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吴燕花说。

 

来源:汕头日报

分享到:
潮商活动
  • 活动预告
  • 活动论坛
活动报名

点击我要报名

活动论坛
潮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