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圈>潮汕文化

郑李嘉:清代水师协副将,重洋百里戍台湾

2024-02-21 10:52:00 来源:揭阳日报作者: 张晓驯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165)

 

在榕东街道双彭村,历史上曾走出一位为国家海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郑李嘉。这位职等为从二品的武官,于清朝担任澎湖水师协副将,人称“协爷”,是清代统帅两标水营、数千名水师兵勇,扼守台湾海峡的重要武将。

 

2024年1月,“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访组来到榕城区榕东街道双彭村,走访村干部及长者乡贤,了解“协爷”郑李嘉昔年赴戍台澎的壮志豪情和在维稳平定东南海域方面立下的丰功伟绩。

 


1 满怀壮志入兵伍,皇帝嘉赞为“武将”

 

双彭郑氏与榕城篮兜乡、椟松乡以及潮州淇园乡郑氏都是同宗族亲。从榕华街道埔上社区居民郑礼源主编的《潮州府三和郑氏文化》中可以了解到,郑氏自始祖郑伯舆创居潮州以来,户口殷繁,贤能辈出,勤勉有为,不仅郑伯舆本人为北宋元丰八年(1085)登乙丑科特奏进士,官至潮州通判,官阶六品,其子孙中也不乏才子佳人、富商硕儒,更有高官显宦。生于清初的“协爷”郑李嘉,就是彭沟郑始祖(即淇园八世祖)郑万一郎的裔孙。

 

郑李嘉,字号待考。生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约卒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揭阳县渔湖都平沟郑村(今榕东街道双彭村彭沟郑)人,时人尊其为“协爷”。

 

在村民口中,李嘉公是一个传奇人物,虽自幼家境贫寒,却体格魁梧,力大无穷。据传,郑李嘉早年曾渡河到梅冈都小北山(今埔田一带)割山草。在山上干活时,因怜惜衣物,劳作时遂将衣服放在尖担上,然后光背在山上干活。时有乡民在对面山劳作,却总是将尖担看成了乌梁伞(即黄罗伞),隔山便跑过来看。郑李嘉见其一连三回地跑,就问乡民是何原因,乡民将其所见之事一一告知,方知其等将郑李嘉误认为大官员。

 

又有一次,郑李嘉过缶灶渡(古称缶龟渡)时,在渡对岸的乡民总觉对面来了一只大老虎,而等人到达对岸,方知是人非虎,故时人称其有“虎相”。

 

身强体壮、武艺超群的郑李嘉(据传,其致仕在家,一顿饭仍要独自吃上一个猪头,吃量奇大),深知参军是为国尽忠的唯一途径,因而报名投军。从军初始,郑李嘉在军营里充当伙头军(即炊事员)。在一次战役中,清军与敌军交战后节节败退。在弹尽粮绝之时,郑李嘉自告奋勇参加了战斗,不久便击败敌军,赢得了胜利。郑李嘉骁勇善战,屡建军功,皇帝对其加以封赏,赞其堪为“武将”。

 

2 代理澎湖水师协,成为最高指挥官

 

郑李嘉镇守澎湖的传略,在其任职的地方志均有文字记载。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揭阳县志》载:“行伍武职(国朝):郑李嘉,渔湖人。任福建水师提标右营游击,署福建澎湖协水师副将。”

 

对此,族人视为骄傲。近年来,郑氏族亲为弘扬篮兜、淇园、椟松三乡人文历史,促进郑氏家族发展,不遗余力做了很多工作。为让旧德先畴得以传承,椟松后辈郑礼源曾花费大量时间,遍寻国史省馆县志、闾里家乘、姻亲旧谱,搜寻郑李嘉传略。经多番奔走搜证,调查研究,最后对郑李嘉的履历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据称,行伍武职的郑李嘉由南澳镇标兵卒积功拔补外委把总。雍正六年(1728)任南澳镇标左哨二司把总,雍正十二年(1734)擢任南澳镇标右营右哨千总。

 

雍正十三年(1735),郑李嘉任澎湖水师协右营守备,二年俸满,按定例咨部推升。乾隆三年(1738)十月,由福建提督许良彬推荐,赴部引见,题补福建水师提标守备千总,堂考时获得前二等“中平好”的良好评语。乾隆六年(1741)三月,升任福建水师提标右营游击。乾隆七年(1742)调任福建海坛镇标右营游击。乾隆十年(1745)十月,郑李嘉累升澎湖水师协标左营游击兼管中军事。

 

乾隆十三年(1748)正月,时任澎湖水师协镇杨瑞(副将统理一协军务,又称协镇。仅次于总兵,总督、驻防将军、河道总督及漕运总督下亦设副将,掌总理营务、催护粮艘等事,其中中军副将下辖的兵力称为“一协”)升海坛镇,郑李嘉代理协镇一职(清代《续修台湾府志·卷十》有载)。至同年十一月,晋江人邱有章任澎湖水师协镇,始去该职。

 

郑李嘉代理澎湖水师副将(从二品),成为镇守澎湖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在任期间,其保境安民,廉洁奉公,颇有政绩。乾隆十三年(1748)十一月,内调福建水师提标右营游击,年五十七岁。乾隆十六年(1751)十二月,以年老免职休致。

 

而从《潮州府三和郑氏文化》书中的注释中,我们也了解到,澎湖水师协是清代绿营沿袭明制,汉军用绿旗,通称“绿营”,分驻各省。划分全国为十一个战略军事区,每区下辖一至数省,区的最高军事长官为总督,不设总督的区,则由兼领提督的巡抚为最高长官。省的最高军事长官为提督,下设镇(总兵)、协(副将)、营(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汛(千总、把总等)四级,逐级统属,副将是绿旗兵中“协”的主官。

 

另外,澎湖水师协隶属福建台湾镇。台湾镇初设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为清治台湾时期最高军事单位。下辖台湾北路协、台湾水师协、澎湖水师营、台湾城守营等。雍正十一年(1733),澎湖水师营改制为澎湖水师协。其水师协内的最高长官为副将,共辖有左、右两营兵士,兵力达2000人。

 

光绪十二年(1866),澎湖水师协改制为澎湖水师镇,直接受台湾道或福建台湾巡抚管理节制。光绪二十一年(1895),遭日本海军击败,后于日据台湾时期裁撤。

 

3 崇祖报德不忘本,郑氏族亲传佳话

 

郑李嘉昔年骁勇善战、不畏艰辛的气魄和胆识,为郑氏子孙后代所津津乐道。至今,村里还流传着郑李嘉廉洁奉公、崇祖报德的种种故事。

 

据参与《潮州府三和郑氏文化》编辑工作的双彭村民郑淡龙讲述,郑李嘉在任廉洁奉公,颇受当地百姓敬爱。当年,朝廷权奸以郑李嘉身居要职,屡以索贿,郑李嘉断然拒绝。至郑李嘉告老,当地百姓十里相送。据传,同僚及士庶见郑李嘉离任一贫如洗,在临返桑梓时,赠予了不少盆鲜花作为惜别之物。郑李嘉推脱再三,念物轻意重,遂收下礼物,启程回潮州。

 

郑李嘉常年在外为官,其家属及族人又皆非鱼肉乡邻之辈,故官船到达潮州府、揭阳县,地方父母官都毫不知情,为官为人低调可见一斑。船只每到一官渡时,乡民见船上载满了一盆盆美丽的鲜花,都前来讨要一两盆花带回家观赏。郑李嘉念物皆同僚所赠,乡民既有心观赏,何不与民同乐,于是对讨要鲜花盆栽的乡民有求必应。回乡后,其下人在一次意外中,发现花盆里的土壤中存在银两,至此方知盆栽中皆有他人所赠的银两。

 

回乡后,郑李嘉为全族办蒸业,置祭田一丘一百亩(在今溪南街道西寨村一带),故称之“百亩河”,西寨村老辈又称这一带为“郑厝河”。尔后,郑李嘉为使后代有崇祖报德之所,始建三山门三厅亘的“郑氏家庙”,堂号曰“追远堂”。

 

郑李嘉崇祖报德不忘本,在宗亲后代中传为佳话。在榕华巷畔村民郑再标口中,郑李嘉还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军师”。据其讲述,李嘉公和椟松郑氏还有一个历史小故事。古时,新亨狮岗径一带外十八山峰为椟松乡郑氏公产,椟松乡人称之“祖山”,因距椟松乡路途遥远,族人难以耕作,遂将山田租予当地民户耕种。而每逢收租时,当地民户以其为当地豪族,多年抗租不纳。

 

恰逢郑李嘉致仕回乡,闻事得实,颇为震怒。古时公田公产乃是一个氏族立乡之本,郑李嘉深知强行收租必将引发械斗,继而影响未来两个氏族的关系。于是心出一计,私下安排了兵勇到欠租赖债的乡村驻扎,军队吃宿全由当地乡村负责。当地乡族士绅深知寅吃卯粮,久之必将散乡。不久便如数上缴田租,随后兵勇也自动撤出该村,最终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他族“赖账”的历史问题。至今,“协爷派军收租粮”的故事也在椟松、彭沟郑两乡内部广为流传。

 

4 戍守海疆立功劳,忠义精神世代传

 

“好勇崇义、廉洁奉公、为人低调”是郑氏族谱中对李嘉公高大形象的勾勒。采访中,虽然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大多数人对历史事件的不知情,致力于海防的郑李嘉只存在于史料中的寥寥数语,但一脉相承的英雄情结、精神追求和精神特质,让后人对这位热血忠诚守卫海疆的维稳武将由衷敬仰。

 

“清代,我国东南沿海风云变幻,倭寇和海盗猖獗,西方殖民势力也接踵而至,从而导致东南沿海冲突频繁。在此历史背景下,一批批海国英杰接连涌现,挺身而出,保卫海疆。他们前赴后继,接过先辈们封疆砥柱、守岛卫国的‘接力棒’,为国家的海防事业作出卓越贡献。郑李嘉就是其中的一分子,他的事迹,为故里后人带来无上荣光,其精神值得世代传扬。”揭阳地方文史研究学者蔡逸龙如是说。

 

据蔡逸龙介绍,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收复台湾后,清政府派遣闽安水师和福建等地水师将士前往台湾嘉义、淡水、高雄、澎湖等地驻防戍守,征调去台官兵每3年轮替一班,俗称“班兵”。在清朝200余年间的班兵轮换制度中,铜山(今东山)、厦门同安、南澳等地成千上万的官兵奉命分别赴戍台湾本岛和澎湖,生活非常清苦。“重洋百里戍台湾,艋舯澎湖递换班;二百年来人事变,征夫休唱念铜山。”清末铜山乡贤马兆麟描述的虽然是当时铜山班兵之苦,但不难预料郑公当年驻防戍守的生活应该也与之并无二致。

 

蔡逸龙称,闽台班兵制延续了两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结束。不难想象,在成千上万赴戍台澎的官兵中,彭沟郑的郑李嘉当年赴澎湖,也是凭着“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垣苦,岂为妻女谋”这样的壮志豪情,毅然从家乡出发,前往南澳岛守卫海疆,尔后跨越台湾海峡,到台湾履行戍守、卫疆的神圣职责的。而从驻台水师当年在台湾的巡防路线也可从旁佐证了台湾、澎湖以及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而今,行走在双彭村,“协爷”回乡后热心公益的印记仍随处可见,村里现存的祠堂、宫庙、碑文等记下了他的善行。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当年郑李嘉于彭沟郑寨内建造的协爷府仅存的后花园、涂库遗址以及郑李嘉为其姑娘所建的“慈云堂”等地。据悉,郑李嘉致仕归养,高寿八十有余。去世后,葬于本洋协爷义冢(土名九江尾),人称“爷坟”。直至解放,仍定冬至日行祭,后值造田被毁。“爷坟”墓原址在西洋路以东,即彭沟郑村与西寨村、东南村三村交界处,颇为显圣。传说,先前“爷坟”周围皆是农田,每天申时耕牛到“爷坟”附近时,即嚎叫腾脚,莫敢向前,后掉头便跑。民国间,每年六月十五日,族人必请“协爷像”到斋堂供族人祭拜。其夫人“三舍娘”同样受村人敬戴,至今村人于每年十月十五日(“三舍娘”的忌日)仍保留有祭拜“三舍娘”的传统习俗。

 

而郑李嘉为使后代有崇祖报德所修建的“追远堂”,几经重修,已成全村合族共用的郑氏家庙,大门柱下面榫接着的一对古老石鼓,以及家庙内的柱联:“赞猷五十载,恩受三品归”(郑李嘉退休时,乾隆皇帝为褒奖其所作的对子)成了郑李嘉精忠报国的最好见证,水师武将忠义奋勇的精神亦如穿越时空的纽带,被郑氏族人代代相传。

 

☆《双彭:源于宋元两古寨,如今合力建新村》(2024年2月6日)

 

☆《彭林:七百年古村风华,微电机产业焕彩》(2024年1月30日)

 

☆《西林: 肇基莲花宝地,人文底蕴厚实》(2024年1月23日)

 

☆《西陈: 崇文重教,行善致远》(2024年1月16日)

 

☆《榕江:潮汕文明摇篮,岭南水城载体》(2024年1月10日)

 


分享到:
潮商活动
  • 活动预告
  • 活动论坛
活动报名

点击我要报名

活动论坛
潮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