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圈>潮汕文化

四知门第 千年古村 ——探访榕城区仙桥街道槎桥村

2024-02-23 10:54:00 来源:揭阳日报作者:陈奕波


槎桥村位于揭阳市榕城区南部,古属官溪都,今属仙桥街道。全村现有杨、许两姓族人,杨氏于北宋中后期创村,人口一万多人,许氏于南宋末期创居,人口约九百人。村四周有揭阳环市南路、省道S236线榕华大道(仙桥段)、揭阳大道揭惠高速连接线,还有榕江南河支流仙桥河沿村南环绕,村内道路、溪流、池塘纵横交错,古树、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历代人才辈出,世代簪缨,是远近闻名的“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于2023年11月入选第八批广东省古村落。

 

北宋古村  四知德泽

 

槎桥杨氏奉北宋御史中丞杨绘公为始祖。杨绘,字元素,号先白,谥肃轩,四川绵竹人,宋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历任荆南府通判、兴元府知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等职,诰封中顺大夫。熙宁七年(1074)杨绘公辞官南下,当官船随风浪漂流到仙桥河(古称官溪)北岸时就搁浅了。杨绘公带随从上岸考察,见这里是一块凤地,灵气十足,是一个理想的兴业之地,自感应了“遇槎而居”的梦境,于是选择在凤冠之上筑舍而居。为纪念关西旧家,杨绘公将村名称为“西川”,位置即在现在的下六村东洋联社境内,创村至今已有940多年的历史。

 

据传杨绘公在南下之前的旧宅任所供奉华光大帝神位虔诚奉拜,南下时神灵随行护佑,一路为他们化解了许多险阻,杨绘公创居西川后建庙供奉。杨氏族人尊称华光大帝为五显爷,杨氏聚落建有东洋古庙、仙槎古庙、新槎古庙、柚园古庙等供奉,并衍生出专为纪念五显大帝而举行的“九月戏”民俗活动。

 

所谓“九月戏”,就是在每年的农历九月二十三日开始,槎桥六个自然村轮流一日,每村都会举行树灯竿、挂灯笼、拜老爷、做大戏等民俗活动,隆重庆祝华光大帝圣诞,活动至二十八日华光大帝诞辰当日结束,传承至今已经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杨氏始祖杨绘公为东汉名臣杨震公的后裔。杨震有“关西夫子”的美誉,他以夜拒贿金留下的“天知、地知、子知、吾知”的“四知”门风而被世人广为传扬。为弘扬先祖美德,纪念创村始祖杨绘公及历代先贤,清康熙六年(1667),翰林庶吉士杨钟岳主持营建宗族性总祠杨氏宗祠。宗祠为双抱印、贪狼星风水格局,北以黄岐山为屏,南以南岱山为案,地脉来自紫陌山;左边的涵元塔被视为文笔,右边的石部瓠被称为金印,祠前风水池的水源引自仙桥河,流经日月潭汇入大坛,然后注入榕江南河。宗祠建成后,以“四知门第;三相家风”作为祠联,后厅则以“九曲源流远 四知德泽长”作为灯橱联,以此激励后代子孙廉洁自律,诗礼传家。

 

忠孝传家  世代簪缨

 

槎桥除了始祖杨绘公为进士出身、入选翰林之外,十二世祖宗瑞公在元延祐二年(1315)中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是参与主持《金》《宋》两史的编修工作;二十四世祖钟岳公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成进士,任过翰林院庶吉士;二十七世祖长发公、二十八世祖珍公同在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分别考中文、武进士。槎桥故此享有“历代院台三翰林,一门文物五进士”的盛名。

 

杨氏后代子孙效仿先祖,弘扬美德。传至九世时,正值南宋末年,在元兵的进逼之下,宋朝幼帝赵昺在忠勇文臣武将的护送下退到广东,杨氏九世祖世征公、世巡公与元兵大战于五坡岭,壮烈殉国;崖山兵败,监察御史杨世定、知枢密院杨世宁随幼帝一同溺海,以身报国。

 

杨家的忠烈,让元军震怒,于是进兵对槎桥杨氏的创居地西川进行大屠杀,族人们四处逃命。直至后来社会逐步安定,一位叫杨世奇的先祖才回归东洋重创基业,其他族人基本上就散居各地。据不完全统计,槎桥杨氏族人分创国内外近百个乡村聚落。

 

在众多的杨氏聚落中,位于槎桥东联联社的仙槎古寨是较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群。古寨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为槎桥十六世祖东埜(yě,同野)公从东洋移创。主体坐北向南,开六个寨门,“三街六巷”七连座加两层后包楼建筑格局。南寨门门匾灰塑浮雕“仙槎”两字,寨内有大夫第、翰苑旧家等宅第和民居建筑。古寨原三面环水,碧波荡漾,环境优美,寨内建有书斋静远楼、敕书楼,以及寨外的“自然轩”书斋,先后培养了进士杨长发、举人杨联长等一大批人才。

 

和谐友善  传承文明

 

槎桥传统建筑保存完好,历史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村内保存有古桥、古树名木、文物古迹一大批。东洋作为槎桥杨氏的重要发源地,也是元朝翰林学士杨宗瑞的出生地,村南面东洋古庙旁保护着三株古秋枫,其中庙左侧的两株特别巨大,枝繁叶茂,经鉴定树龄在800年以上,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古树。此外东联伯公宫后、斗门伯公宫周围及仙槎古庙前等地,全村共保留有十多株古秋枫树,还有古榕、古木棉等,它们作为槎桥村一笔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见证着槎桥的不断发展,也见证着杨氏族人与各姓氏族人和谐相处、繁荣昌盛的历史进程。

 

在斗门新槎古庙前,这里保留有一条古桥,这条在今天看起来显得渺小的单板石桥,以前却是桥对岸村民,以至潮阳金玉、灶浦、关埠一带民众往来揭阳县城的唯一桥道。旧时北桥头古庙前是一个大阳埕,场地宽敞,绿树成阴,树下有摊贩摆卖小食、茶水,往来民众在这里歇息、乘凉和补充体力。

 

槎桥以杨氏为主姓,只有洋内联社为许氏族人聚落,两姓族人世代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洋内古寨为许氏始祖竖基公和他的长子洋山公于南宋淳祐元年(1241)开创,古寨地理称莲花地,民间也有“羊胆地”的说法,四周环水,象征羊胆分泌的胆汁,动物的“羊”加上“水”,就成了带“水”的“洋”字,寨在“胆”内,故此取村名为“洋内”。洋内原也有其他族人在这里居住,由于胆汁是“苦”的,只适合许姓族人居住,故而其他姓氏后来都搬走了,只留下许氏在这里世代繁衍。相传槎桥整体的地理是“羊”地,“羊”离不开“胆”,这也成了槎桥杨氏和洋内许氏世代和谐相处的一个民间传说。

 

许氏始祖竖基公为举人出身,官任化州通判。他的十二代裔孙许元凯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儿子许兴泰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4)举人,父子都任过知县。如今,洋内父子举人厅前排老屋的后墙壁上还悬挂着一根原来长达26米的旗杆,由于年代久远,风雨腐蚀,杆头部分已经烂掉,不足原来长度,但也成了见证古代科举制度的一份文化遗产。

 

槎桥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杨燕填说,在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槎桥村将更好地传承优秀家风美德,保护古村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古村文化资源,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擦亮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的名片,开创新时代的文明风尚。

 


分享到:
潮商活动
  • 活动预告
  • 活动论坛
活动报名

点击我要报名

活动论坛
潮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