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第31-32期榜样的力量--2011全球潮商社会责任白皮书>专题报道>淡浮金石情

淡浮金石情

2011年07月30日 10:47 来源: 作者:陈少斌


 

初春的潮州淡浮院,草长莺飞,游人如鲫。有的在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手书的“东粤菁华”牌坊前合影留念,有的在中国历代书法碑林前流连忘返,有的拾阶而上,细细品味水墨淡浮建筑的精致典雅……

闲坐在淡浮院依山傍水的山海堂,看着周遭这和谐春景,潮州淡浮院院长、砚峰山人李闻海深有感触地说:“淡浮院今天,离不开许多人的大力襄助,特别是碑林的建设,最应感谢四个人……”

郭丰源先生、吴南生先生、饶宗颐先生……这三个名字很快从我脑海中冒了出来,可我认真想了想,却想不出这第四个名字来。

善于讲故事的李闻海特地卖了个关子,微笑着带我走出山海堂,来到依山建构的中国历代书法碑林前,并在最后一块石碑前驻足——“碑林后记”,看着眼前那儒雅平正的书法,第四个名字脱口而出——“卢瑞华省长?!”李闻海微笑颔首。

也许多年以后,许多人事会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但有些东西,将如这碑林一样,永远存留下来,并且如同金石,历久弥坚。李闻海轻声但坚定地说。

潮州淡浮院在2010年喜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荣誉称号,又成为潮州新八景之一——“淡浮水墨”。但相对于淡浮院今日的知名度,很多人不知道淡浮院筹建过程的艰辛。

首先是资金问题。为此,时任汕头国际大酒店总经理的李闻海不得不向亲朋好友借来80万元,购买建筑材料和发工钱,并利用业余时间到工地当起义工。有时,他还要亲自骑着摩托到砚峰山下的市场为工地采购大米、猪肉和蔬菜……

资金问题缓解了,一场风波,却向淡浮院袭来。

由于淡浮事业开创者郭丰源先生在泰国的特殊身份,社会上关于郭老和淡浮院有诸多猜测。就在淡浮院主殿动工之初,人们还惊奇地发现,地下的土居然呈现两种颜色,左边为红土,右边为黑土,呈阴阳交泰之状……这下子,社会上关于淡浮院的议论更多了。那时,一心想把潮州淡浮院建成展示中泰两国文物、促进中泰两国交流文化的神圣殿堂的李闻海万万没有想到,关于淡浮院的诸多不实猜想,竟会演化成一封封举报信,飞入广东省委省政府大院。“建淡浮院是搞封建迷信活动”、“搞异端邪教”……一项项莫须有的罪名,扣在淡浮院头上。潮州淡浮院建设被迫停工。

看着眼前被随便弃置在一旁的铁锹、沙石,想起郭丰源先生的嘱托,已是潮州淡浮收藏院院长的李闻海心如刀割。熟谙中国国情的李闻海明白,顶着这样的“黑帽”,潮州淡浮院永无翻身之日。

李闻海走访了省、市诸多部门,四处陈情,人们对他大都“敬而远之”。

历经一个个不眠之夜后,焦急万分的李闻海眼前一亮,忽然想起一个人,他的潮汕老乡,时任广东省省长的卢瑞华。

“那一刻我什么都豁出去了,胆子也很大,抱着一大摞有关淡浮院的资料,找到了卢省长。”李闻海回忆。

由于各种因缘,早在多年前,李闻海就认识了卢瑞华这位乡贤,两人还曾多次就书画艺术进行切磋。李闻海凭直觉相信,同样喜欢书法等传统文化的卢瑞华会理解他和潮州淡浮院的。

对于这位正处在风口浪尖的小同乡,卢瑞华没摆出一点点架子,一如既往地平易近人。他认真地倾听着李闻海关于淡浮院的情况汇报,不发一言。只是当李闻海提及郭丰源先生时,卢瑞华正式说:“据我所知,郭老是一名爱国华侨。”

在听了李闻海颇为激动的叙述后,卢瑞华紧锁的眉头松开了,他轻声说:“这样看来,潮州淡浮院属于文化方面的范畴,文化方面的问题,应该搞清楚。”

郁积心中多日的块垒,因这轻轻的一句话而渐渐消融。“你没有经历过,不知道那一刻这份认同对我的意义,所带给我的感动。”10多年后回忆起来,李闻海仍不胜唏嘘。

卢瑞华找来当时分管文化的副省长李兰芳,让他负责对潮州淡浮院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

情况很快明了。“潮州淡浮院里边既没有和尚、尼姑、道士,也没有神职人员,是实实在在搞文化建设的。”听了李兰芳的调查结果,卢瑞华微微点头。

与此同时,一份来自国家外交部的情况调查也证实,郭丰源先生确实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华侨。

在随后召开的一次省委常委会上,卢瑞华特地将此事提交会议讨论,并专门邀请李兰芳参会,介绍有关事件调查结果。

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的李长春、省长的卢瑞华等一致认为,潮州淡浮院建设作为广东省文化建设的一项工程,应予以支持。

“坏事成了好事。有了省委常委会的这一结论,自此,潮州淡浮院建设顺风顺水。”李闻海感叹。而多年以后,李闻海始终没有忘记,是卢瑞华先生,帮助潮州淡浮院走出困境。

怎样把淡浮院建设成真正的综合性文化博物馆?随着淡浮院建设日渐上了轨道,李闻海一直在思索。

热衷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原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也在思索。

因为和李闻海的私交以及对文化的热爱,吴南生一直十分关注潮州淡浮院的建设,每到潮州,必到砚峰山上的淡浮院看看。

早在潮州淡浮院开建之前,泰国(钦赐)淡浮院院长郭丰源先生已明确表示,要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台湾朋友捐赠给泰国淡浮院的珍贵文物,拿出一部分到潮州淡浮院存展。

潮州淡浮院除了展示这些文物,还应增添些什么来丰富其内涵呢?

一天,吴南生在李闻海的陪同下,又一次来到潮州淡浮院。拾级而上,吴老忽然呵呵笑了起来,回过头一脸灿烂地对李闻海说:“闻海,我原本准备放在汕头的那批碑林,放到这里来不正好吗?”

李闻海一听,正中下怀,很快说:“好啊!”

原来,几年前,吴南生曾想在汕头建一批碑林,让年轻一代更好地感受并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但因诸多原因,工程进行到一半,便被搁置下来,吴老一直引以为憾。不少场合,他常会教导李闻海中国书法的美妙,彼此都深切认为,中华文化的传承,有赖于文字。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字,能像中国的书法这样,如此富有表现力,如此包罗万象。而中国书法的传承,有赖于石刻的碑林。唯有石刻的碑林,方能将书法作品的神韵气貌,完完整整地保存下来,防火、防虫、防潮、防盗,历经千万年而长存于世。

“要做就做最好的碑林。”吴南生和李闻海再次表现出高度的默契。1998年,由广东省政协书画艺术交流促进会与淡浮院合作筹建的《中国历代书法碑林》正式动工。吴南生亲任总策划,李闻海理所当然成了总承办人。首期工程涵盖100余品古今书法精品,二期工程200余品,总共330多品。

为更好地保留书法名作的神韵,他们精心挑选建构碑林的材料,专门选取了陕西西安一带的青石,并不辞辛劳将其从陕西运送过来。熟悉书法篆刻的李闻海告诉记者,这种青石不同于大理石,既具备了一定的密度,又比较“润”,能细致入微地体现书法的飞白等特色,不会影响书法原本的神韵,富有金石味。

然而,中国历朝历代的书法名作,浩如烟海,选择什么样的作品进入碑林?吴南生和李闻海都费了不少心思。“吴老对进入碑林的作品都严格筛选,不媚于时,更不媚于权贵。”李闻海告诉记者。

对于他们“看中”的精品,则不畏艰辛,多方求索寻访。淡浮院里有一幅《楚帛书》,是李闻海最为津津乐道的。

《楚帛书》是战国中期物品,是中国至今出土的最早的古代帛书,也是弥足珍贵的书法作品。1942年在长沙出土后,几经辗转,被一位名叫蔡季襄的富商购买回家。帛书在地下存放了2000多年,部分字迹已是模糊不清,蔡季襄只能先让儿子描摹下帛书的内容,再研究摹本。一位美国人知道后,便跑来对蔡季襄说:“我们美国现在有一种先进的X光射线照相技术,有了它的帮助,就能将帛书的内容完整地呈现出来了。”同时还承诺要将蔡季襄的研究成果翻译成英文,发表在国外的刊物上。就这样,他将《楚帛书》与蔡季襄的研究成果一同带到了美国,将《楚帛书》倒手高价卖出。《楚帛书》这件珍贵的国宝,从此便一去不复返,时至今日,仍被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现在淡浮院里的这幅楚帛书,是吴南生多方寻找后,派人依原件刻石而来。

300余件作品,是从建院初始至今15年的时间,在许多前辈的帮忙下,从世界各地寻访回来,每一件的背后都像楚帛书一样,藏着一个故事。”李闻海说。

20091117日,“中国历代书法碑林”落成庆典仪式在潮州淡浮院隆重举行。展示在人们眼中的这座书法殿堂令人叹为观止——330余件作品,囊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简牍书、隶书、章草及草、楷、行诸体,涵盖了书法史上多种重要风格流派。更为弥足珍贵的是,碑林中,一半以上是未曾发表过的名家书法精品。

李闻海说:“一开始当我们打出‘中国历代书法碑林’旗号时,不少人嗤笑我们说好大的口气,可如今,大家都称这是一部石刻的中国书法史,称这样具有学术价值的史卷式碑林,在中国碑刻史上绝无仅有。”

饶宗颐先生更是毫不掩饰他对这片碑林的称赞,挥毫写下:“综鞶帨于遥年”几个大字。

值得一提的是,晚年已推掉许多“头衔”的启功先生,这次却主动提出愿意担任淡浮院中国历代书法碑林的顾问,并亲笔为潮州淡浮院题写了《中国历代书法碑林》牌匾。启功先生撰写的牌匾,连同吴南生撰文、饶宗颐书丹的碑林序文,珠联璧合,时人称为“三绝”,吸引了不少书法爱好者的脚步。序文概述汉字形体演变以至书法艺术发展,导引观众对碑刻有更深刻的了解。

“碑林的建设,确实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李闻海回忆道。

他告诉记者,尽管获得了书法大家的认同,当初淡浮院碑林建设还是遭遇了难题——碑林的建设,“用金量”相当大。兼之20023月潮州淡浮院二期工程奠基以后,筹款工作碰到不小的困难:先是郭丰源先生仙逝,接着是亚洲金融风暴,都大大影响了财源。李闻海不得不再次拿出自己的工资来支付日常开支,保证人员工资的发放。

眼看二期碑林建设不能如期进行,吴南生心急如焚。一次,他半开玩笑地对李闻海说:“闻海,再这样搁置下去,我这老头不知能不能看到碑林完全建成啊。”

“我也想建,可没钱怎么办呢?”

“找卢瑞华想想办法。”

 ……

终于,在吴南生、卢瑞华、李闻海等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广东省政协同意拨款200万元支持潮州淡浮院碑林二期工程建设。李闻海如释重负,二期碑林建设迅速动工。

虽然对碑林建设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在书法界拥有极大声望的吴南生却不愿在碑林上占据一席之地。有一天,李闻海又一次恳请吴老在碑林上留下墨宝,吴老呵呵笑着,说道:“闻海,如果我的字上去了,这碑林就滑落下来了。”

李闻海心头一震,他明白,这虽是吴老的自谦之辞,却饱含着他对中国历代书法碑林的良苦用心,蕴含着他对这片碑林的厚望。在吴老看来,能进得碑林的书法作品,均应是经得住时间和历史考验的真正的名家佳作。“也正因此,吴老暗中一直遵循一个原则,除启功、饶老外,当代人的书法,一般不让进入碑林,不管其是否位高权重。”

这是何等的气魄!又是对中国书法何等的虔诚!

但吴老暗中定下的这一“规矩”,却心甘情愿地让另一位潮汕同乡“打破”了。

多年来,卢瑞华始终关注着潮州淡浮院的建设发展。

在砚峰山麓的淡浮院入口处,有一座标志性牌楼,上书“砚峰公园”几个大字,落款“卢瑞华”;淡浮院有一件弥足珍贵的文物——潮州古鉎牛,也是卢瑞华亲笔题写的。

简简单单的几个大字,凝结的是卢瑞华对淡浮院的关爱,对家乡文化建设的关注“正因如此,饶宗颐先生每次来淡浮院,都会在砚峰公园这牌楼前驻足。有一次,饶老下车后,仔细凝视牌楼上这几个大字,连称卢省长字写得好,并特地拉着我在这牌楼前照一张合影,让我拿给卢省长看,感谢他为潮州淡浮院所作的贡献。”李闻海告诉记者。

2009年,卢瑞华又一次来到淡浮院。

细细品味每一幅书法作品,卢瑞华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说:“看到这些书法,我们仿佛在与前贤对话。我来到这里就感到一股强烈的气场,书卷的气场,艺术的气场,正气的气场。孟子讲:要善养吾浩然之气。我想人生的浩然之气就要在这样的场合修炼。”  

回到广州,潮州淡浮院书法碑林始终在他的脑海中涌现。喜欢书法的他明白,吴老南生为什么要对这片碑林倾注这么多的心血,为何每次聊天,常会忍不住提及这片碑林来。人世间的许多物事常会在时空的推移中成了过眼云烟,难以在宇宙中留下一丁点印迹,而这碑林,却可以将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的气韵永久地保留下来,荫福子孙后代。

他决心为潮州淡浮院这历代书法碑林写一篇后记,让后人记住一段历史,明了吴老南生这名真正大家的心愿,并使淡浮院这片浩大的碑林,有一个更明晰的“主题”。

获知卢瑞华这一想法后,吴南生欣然说:“好啊!”善于谋篇布局的吴南生也一直希望碑林有一篇后记,以便使之结构更加完整。而在他看来,同为潮汕人兼之又喜欢书法的卢瑞华,论人品、学识、书法造诣,均是写这篇后记的最佳人选。

很快,卢瑞华书写好《碑林后记》书稿,一如他一直的谦逊,他的落款为“后学卢瑞华”。见此,吴南生微笑说:“不对不对,你可不能算是‘后学’。”卢瑞华认真地说:“应该的,应该的。您是我的老师,老领导。”吴老哈哈大笑。

于是,2009年春,潮州淡浮院气势磅薄的中国历代书法碑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一幅落款“后学卢瑞华谨识”的《碑林后记》,镌刻下了这样一段历史:“淡浮碑林,刻石凡三百三十余品,书法源流,蔚为大观,书家流派,庶无珠遗,斯举也,吴老南生识嘉义重,盖思嘉惠学林造福后世,乃躬亲擘画,劳怨不避,岁踰廿稔卒抵于成。南公之于中国书艺可谓情深意厚焉。”

不懂书法的我,深深地为这样的一段文字所感染。透过这黑底白字,我分明看到了饶宗颐、吴南生、卢瑞华、李闻海等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感受到他们在共同心愿下建立起来的金石情缘。

见我久久地凝望着这碑林后记,李闻海微笑着说:“卢省长有一句话我一直牢记在心,他说,人生最得意有两件事,一是建设水利工程;二是能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做点事情。”

春风自耳边拂过。水墨淡浮,春意盎然。

分享到:
潮商活动
  • 活动预告
  • 活动论坛
活动报名

点击我要报名

活动论坛
潮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