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第30期潮声>潮声·主编会客厅>林涛:继续释放民营经济活力

林涛:继续释放民营经济活力

2011年03月31日 15:34 来源: 作者:陈少斌


 

【林涛简历】
  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副院长。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是民营经济发展理论与民营企业制度体系方面,着重于品牌建设课题的研究。曾在国家部委企业工作,之后多年从事深港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目前在研究院主要负责南方区域及港、澳、台地区的课题、内训、大型学术研讨会及论坛的策划、实施和组织工作。


  有一种力量来自草莽,来自辽夐的大地,来自广阔的民间。

  它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土地,野草一般,只要一阵春风吹过,就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

  在中国特定的经济语境里,它被称为民营经济。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亮点和动力。民营经济不仅仅是一个短期的局部的经济现象,它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重大的时代意义,需要我们用新的眼光看待它,用新的思维去研究它,为其跨越式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应运而生了。

  林涛教授是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也是中国民营经济研究的专家。3月8日,林教授愉快地接受了《天下潮商》记者的采访,与我们畅谈民营经济的研究心得,纵论民营经济的发展大势。对于民营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潮商,林教授也表达了自己的关注和寄望。

  在畅所欲言的交流中,我们充分领略到一个专家的渊博涵养和一个学者的人文情怀。

  民营崛起带来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天下潮商》:林教授您好,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是我国研究民营经济的权威机构,您是学院的副院长,能否向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民营经济研究院的规模、研究方向以及研究成果?
  林涛: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成立于2005年,是在厉以宁教授的亲自倡导和组织下成立的。通过几年的发展,研究院集中了一批北大校内外跨部门、跨学科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承担研究任务,同时成立了十几个研究所(中心),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不同侧面进行研究。
  民营经济研究院的主要研究方向,从宏观方面,是“非公经济36条”的贯彻落实、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研究,以及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发展研究;从微观方面,也涉及民营企业的管理体制、创新机能、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研究院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丛书”,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二十余本。

  《天下潮商》:我们认为,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细胞,没有民营经济就没有市场经济。因此,中国民营经济的崛起是中国社会转型中一种别无他择的生存拯救,一种顺应世界文明进步方向的良性选择。林教授认同这个观点吗?能否从专业角度,深入阐释一下这个观点?
  林涛:我很认同这个观点。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民营经济的崛起带来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理顺了经济发展中的产权关系,释放了民间的经济活力;从行政管理体制方面来讲,民营经济的崛起促使政府转变职能,从对经济进行行政命令式的控制,转到以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为主;从社会层面上来讲,民营经济的崛起带动了思想解放,同时通过吸纳就业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从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民营经济的崛起带动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转型。
  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也是世界文明进步的方向。虽然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等经济“灾害”,但市场经济以及市场经济所代表的理性精神,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基本的价值取向。中国应该顺应这一潮流,继续释放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逐步完善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要打破阻隔民营发展的“玻璃门”

  《天下潮商》:中国现时的民营经济在解决劳动就业维持社会稳定,拓展市场经济推动政治改革等方面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但是,占全国企业总数99%的民营企业,其经济总量却只占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这显然是有些比例失衡的。请问林教授,这种现象是怎样造成的?这种比例合理吗?
  林涛:从结构上来看,虽然民营企业在数量上占据了多数,但绝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甚至微型企业,企业规模并不大,且大多处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有限,效率较低。从另一方面看,民营经济之外的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虽然数量相对很少,但大都占据了国民经济中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能够创造极大的产品附加值。这就造成了民营企业数量和经济规模的比例失调。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讲,这种比例是不正常的。但是也应该看到,民营经济近几年在平均利润、吸纳就业、纳税等方面的增长情况,均优于国内平均水平。同时随着垄断行业的逐步放开,这种现象应该能够逐渐得到改善。

  《天下潮商》:我们知道,民营经济研究院曾经组织力量对中国的民营企业作了大量的调查,汇成《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的报告。后来促成了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通过《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非公36条”)。但是根据我们的了解,全国很多地方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是雷声大雨点小,为什么会这样?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林涛:“非公经济36条”落实之后,各地、各行业均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政策,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民营经济的生存环境,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意识形态障碍。大部分地方政府对待民营企业依然以“有色眼镜”视之,将民营经济视为国民经济的“异己力量”。
  第二、政策落地有困难,需要对现存经济格局、利益格局进行重大调整。以打破行业垄断为例,如果允许民营资本参与进来,必然带来极大的竞争压力,降低现有垄断企业的垄断利润。因此,虽然“非公经济36条”提出了“非禁即入”的原则,但要真正打破行业垄断的“玻璃门”,还需要打破重重地障碍。
  第三、政府行政管理方式亟待变革。目前我国政府对待民营经济,依然运用的是“管制”的思维,而不是“服务”的思维,政府管理的方式也比较单一,仍以行政命令、行政处罚等手段为主。虽然颁布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因为行政管理手段的滞后性,使得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地,存在很大困难。

  潮商代表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天下潮商》:去年,国务院公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对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中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突出。中国的民营企业达4200多万家,平均寿命却只有3至4年,在倒闭的民营企业中,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得不到资金支持。民营经济研究院有没有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课题?有没有找到解决方案?
  林涛:融资难,尤其是间接融资难,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因为银行、特别是商业银行作为市场主体,也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需要权衡成本和收益,所以规模小、资质差的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中小企业融资难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但是在中国,融资难这一问题有其特殊性,主要在于间接融资体系存在严重缺陷,缺乏民营银行和私人银行。与中小企业匹配的中小银行不仅极其匮乏,而且面临进一步发展的诸多障碍。现有银行体系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构成,民间资本进入的门槛极高,仅靠正式金融体系,很难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此外中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信用评价机制及信用担保机制的落后,也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

  《天下潮商》:《天下潮商》是中国目前关注全球潮商现状和未来发展最专业、最权威的报纸。我们知道,林教授对潮商也很有研究。请问林教授,您对潮商这个财富群体有何观感?潮商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家,可以说潮商是民营经济的一支重要的力量。林教授能否站在民营经济研究的角度,分析一下潮商在中国民营经济版图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展望一下潮商未来的发展大势?
  林涛:商帮文化是我国民营经济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潮商作为我国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商帮,既代表了一种开放、开明、外向型的经济潮流,也弘扬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特别是近年来涌现出的一批优秀潮商,在我国的民营经济崛起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分享到:
潮商活动
  • 活动预告
  • 活动论坛
活动报名

点击我要报名

活动论坛
潮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