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第15期潮风“60年100潮人”特别策划>60年100潮人>学者篇

学者篇

2009年11月12日 14:48 来源: 作者:陈少斌


【60年100潮人之学者篇】

饶宗颐:“百科全书”式的国学大师

  饶宗颐(1917~),出生于潮安,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翻译家和书画家。饶先生和季羡林齐名,学界称“南饶北季”。饶宗颐治学70余载,领域的时间跨度非常大。钱钟书称其是“旷世奇才”、季羡林称“饶宗颐先生在中国文、史、哲和艺术界,以至在世界汉学界都是一个极高的标尺,他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大师”、学术界公认的“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是东西方学界称为百科全书的国学大师。

  饶宗颐对世界多国文化的研究和传播,特别是四大文明古国历史文化的研究硕果累累,研究饶宗颐学术的专家提出,他不仅仅是国际汉学大师,他对整个人类文明历史的融汇和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饶宗颐出生望族,少时已满口诗文。1949年移居香港,游学世界各地。饶宗颐通晓六国语言,最擅长在众多新鲜的领域开荒播种:他是第一位讲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学者;他第一个系统研究殷代贞卜人物;他首次将敦煌写本《文心雕龙》公之于世,又是研究敦煌写卷书法的第一人;他是撰写宋、元琴史的首位学者。这些领域囊括了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礼乐学、宗教学等等13大门类,他出版的著作60余部,论文400多篇。他还精通古琴和中国音乐史,书法、绘画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在21世纪的“东学西渐”史中,其是开风气的人物,成为当代罕有的国学宗匠。

  饶宗颐教授历年获奖及荣衔无数。45岁时就获得“西方汉学的诺贝尔奖”——法国法兰西汉学院儒莲汉学奖、法国索邦高等研究院建院125年来第一个人文科学荣誉国家博士学位和法国文化部艺术及文学军官勋章,2000年获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香港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
 

杜国庠:闻名中外的“墨名绝学”

  杜国庠(1889~1961),祖籍澄海,出生于澄海莲上兰苑,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

  他对先秦诸子的研究具有开创性,尤以墨学研究享誉中外,被郭沫若称为“墨名绝学”。他早年的革命活动和从事教育,为潮汕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杜国庠18岁时因成绩优异得助东渡日本,进入早稻田大学留学,后进入京都帝国大学取得经济学士学位。留学时间长达12年之久,在思想上和学业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杜国庠身在异国他乡,目睹日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他心忧社稷,积极参与当时进步的社会活动。1919年杜国庠学成回国,经李大钊介绍进入北大任教。在北大任教,虽远离家乡,但仍十分关心家乡的教育情况。当了解到杜氏创办的崇德学校经费拮据,设备陈旧,绝大多数同宗农家子弟更因家境穷困不能入学时,杜老深感痛惜,于是联合众乡贤、士绅一起商讨制订了《杜氏子弟就学奖励办法》,建立杜氏“书田制”。

  由于北洋政府腐败不堪,杜国庠辞去教职回到澄海,先后出任澄海中学、金山中学校长。1928年1月,杜国庠抵沪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投身于反文化围剿的斗争。1929年秋,党为了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杜国庠是文委成员之一。文委成立后,他积极参加筹组左联。于1930年5月与潘梓年、邓初民等发起组织了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并成为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的主要领导成员之一。期间曾任左翼刊物《中国文化》主编,主要研究中国思想史。

  建国前夕,杜国庠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和党政领导人以及各方面的代表人士共商建国大业。新中国建立后,任中科院学部委员和中科院广州分院院长。他力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总结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研究问题重视资料的占有、考证。主要著作有《杜国庠文集》、《中国思想通史》。
 

许涤新:贡献卓著的经济理论家

  许涤新(1906~1988),曾用名许声闻、方志治平,祖籍揭阳市棉湖,出生于棉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家。

  他是中共开展经济统战的开拓人、《新华日报》首任编委会编委、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任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潮汕平原首个大学的首任校长。

  同时,他还是早期中共党内屈指可数的经济学家、中国第一个对广义政治经济学进行开拓性研究的学者、中国首部《政治经济学词典》的主编。在他的一生中,深深刻着中国革命现代史的烙印。

  早在中学时期,受揭阳第一个共产党员、他的英文教师杨嗣震影响,许涤新开始走上了革命道路。在辗转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大陆大学、国立劳动大学、上海商学院的过程中,他一路专攻《资本论》和马列主义经济学,并于1933年起先后任“社联”党团书记、常委,中共“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和“左翼文化总同盟”组织部长。

  1935年2月,由于叛徒告密,许涤新在上海法租界被捕,后经周恩来多方努力才得以释放。不久,许涤新被组织调去武汉,参加筹办党报《新华日报》和党刊《群众》,逐渐成长为一名擅长团结工商界的统战战线上的革命活动家。

  许涤新对我国经济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孜孜不倦地探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道路。其代表作是他倾注了毕生精力的《广义政治经济学》。这是一部被经济学界誉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的扛鼎之作。这部著作的出版,奠定了许涤新在我国现代经济学理论界的崇高地位。
 

秦牧:文学“一颗繁花树”

  秦牧(1919~1992),祖籍汕头市澄海,出生于香港,我国著名文学大师、散文家。

  作为中国文坛知名散文家、广东著名作家,半个世纪以来,秦牧孜孜不倦地在文学沃土上勤奋耕耘,发表和出版了大批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作品和文学论著。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感人,充满了时代精神,深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

  秦牧的散文作品风格独树一帜,被誉为“散文一绝”。小说、童话、戏剧、诗歌、文艺理论等都有著作,故又被喻为“一棵繁花树”。

  与其作品一样,秦牧涉猎的工作范围也十分广泛,从广东省文教厅科长、中华书局广州编辑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副主席、《羊城晚报》副总编辑,到广东省文联副主席、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还主编过《广东教育与文化》、《中华通俗文库》、《作品》等杂志,担任历届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文联执行主席,并任《四海》杂志主编。曾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美国,以作家身份访问过蒙古、古巴、新加坡和泰国,丰富的人生经历给了他充足的创作素材。

  他主张独创一格,“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独特的创造”;并提倡扩大题材的范围到海阔天空,多方面发展文学的功能,包括教育、形像欣赏、审美、文娱方面,使作品高于幽默和情趣,“寓共产主义思想于闲情趣谈之中”。
 

萧灼基:经世济民 睿智笃行

  萧灼基(1933~),祖籍汕头潮阳,出生于潮阳,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萧灼基是中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萧灼基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产权制度、金融证券、涉外经济等研究领域,发表了一系列创新观点,颇具影响。

  他参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多次重大理论问题的讨论。1981年,他在《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若干设想》中,在国内学术界最早提出国有企业所有权(经营权)两权分离的理论;1989年,他在《商品经济是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等文稿中,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本质上是商品经济,必须突破劳动力和国有企业不是商品的理论;1991年,他提出了《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并对市场经济的特征、功能作了详尽的论述等等,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提出的“两权分离”、“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在商品经济下要率先强化市场经济作用”等观点,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前瞻性的贡献。同时,他还是中国股份制改革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发展和完善的倡导者、著名理论家和重要见证人之一。

  金融证券市场是萧灼基近年主要的研究领域,他是我国较早从事证券市场的理论研究的学者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发表的有关证券市场的重要观点,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建设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方汉奇:新闻史研究的一座丰碑

  方汉奇(1926~),祖籍普宁,出生于北京,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吴玉章奖基金会委员兼吴玉章奖新闻学评审组召集人。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被誉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一座丰碑”。

  作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方汉奇用一生的时间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画上了浓重的一笔。方汉奇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的外曾祖父林启和外公林松坚都是学贯中西的学者。应北大中文系副主任罗列之邀,年仅27岁的方汉奇来到北大中文系主讲新闻史,从此开始了他55年的新闻史研究生涯。

  1978后,他克服一切困难,用两年的时间写出来57万字的《中国近代报刊史》,一发表就引起了学术界的震动,被认为是继1927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之后又一中国新闻史权威著作。

  除了继续在新闻史方面的学术研究,方汉奇还在大力培养、扶植新秀。半个世纪以来,方汉奇的学生中新闻名家辈出,其中就有郭超人、陈锡添等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杰出代表。作为当前中国资历最深、教龄最长的新闻史学家和新闻史教育家,其1996年被授予我国新闻教育界的最高荣誉——韬奋园丁奖一等奖。方老先后开设和讲授过《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外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研究》、《名记者研究》、《港台及海外华人报纸研究》等课程,这些几乎都开创了中国先河。
 

梅益:光芒四射的一代文星

  梅益(1913~2003),生于潮州市,成长于潮州,祖籍江西,祖辈于太平天国时期定居潮州市。中国杰出的新闻家,翻译家。

  其1931年到北平从事报刊的编译工作,1935年在北平参加“左联”。抗战间,为中共上海市文化工作委员会成员,后任书记,同时创办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译报》,并主编《华美周刊》 《求知文丛》 《 上海一日》。上海沦陷后,为突破日伪的新闻封锁,梅益和夏衍根据党组织的决定,出版的《译报》对外报道了南京大屠杀和八路军胜利的消息,成为当时上海唯一报道此消息的中文报纸。1938年,梅益翻译了至今影响了几代国人的英文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986年,当时已经73岁的他奉调前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担任总编辑兼社长,他带领全国2万多位专家、学者跨过16年,编辑出版了内容包罗万象的《全书》。该书被誉为东方文化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一个象征。

  建国后,历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局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社科院第一书记等职。曾任第一、二届中顾委委员。著有《梅益论广播电视》、《梅益论百科全书》,译有《西行漫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梅益82岁退休后多次回到潮州探亲,据他亲人回忆,他总是穿着绽破衣领的旧衬衣,露出趾头的旧袜子,舍不得轻易丢掉,为人十分低调随和、慈祥朴素。他对亲人们说:“人的高尚与否,不在乎衣着和外观,而是决定于他的精神和内涵。”他对子侄一家过着安祥团聚的生活说:“您们能这样过日子,就该满足了。”2003年9月13日,这颗光芒四射的文星殒落。死后极尽荣哀,首都各界沉痛送别,众多国家领导人参加了遗体送别仪式。
 

张竞生:中国性学第一人

  张竞生(1888~1970),祖籍饶平,出生于潮州市饶平浮滨大榕铺,中国第一性学家,中国计划生育首倡者,中国现代民俗学先驱。

  “中国第一性学家”,“中国计划生育首倡者”,“中国浪漫主义开山祖师”,“中国旧婚姻制度头号杀手”……这些墓志铭式的封号,在张竞生死后30余年的今天,顶多是一种精神补偿。

  可能很少人知道,他是将卢梭《忏悔录》翻译成中文的第一人,还是中国第一个提出逻辑学学科概念的学者。在他生前,人们只知道他是不容于世的性学家。

  1912年,作为国民政府首批公费留学生,张竞生自法国回来后便上书陈炯明,提倡避孕节育,被斥为“神经病”。1921年~1926年,受北大校长蔡元培聘任北大哲学教授,公开出版《性史第一集》,遭报纸杂志声讨。据传,张作霖进京时曾扬言,要把这个伤风败俗的家伙拉出去枪毙。

  在文艺界的冷嘲热讽和社会压力下,张竞生被迫离开了北大,前往上海担任开明书店总编辑。他开办“美的书店”,雇用女店员招来一片骂声,但他仍继续坚持自己的离经叛道,在当年上海滩“三大文妖”中居首。他甚至还曾公开为晚景凄凉的一代名妓赛金花募捐。

  如此惊世骇俗的张竞生,1932年自杀未遂后,再也没有与“性”发生关联。新中国成立后,他上书毛泽东,重提节制生育,同样“受诋于当时”。晚年张竞生潜心研究哲学系统理论,并写出一批有价值的文稿。
 

饶芃子:开拓世界华文文学新视野

  饶芃子(1935年~),笔名毛军、钟毅,祖籍潮州市,出生于潮州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自1957年从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后,饶芃子留校助教;第二年,她调到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自此就一直奋战在华南高校教育战线上。她曾任暨南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暨南大学副校长,学校学位委员会主席、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会副主任,并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院长会长、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还是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

  饶芃子在8年的副校长任内,做了两件大事,一是亲自赴京申报、推动建立暨南大学出版社,二是亲自带团去香港考察,成功申报“MBA”硕士点,使暨南大学成为全国第二批工商管理硕士点(MBA)的试点高校之一。在此基础上,如今暨大已成为具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单位。

  1993年,饶芃子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她领衔建立的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点,在国内首创比较文艺学方向。迄今已培养毕业博士生38人,硕士生数十人。47年来,饶芃子在文艺学、比较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方面,在海内外华文文学界、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陈小奇:中国内地流行乐坛的奇迹

  陈小奇(1954~),祖籍普宁,出生于普宁, 我国著名的音乐家,著名词曲作家,著名音乐制作人及电视剧制片人。其作品以典雅、空灵、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风格独步大陆乐坛。

  在广东,在中国,陈小奇的歌是一个奇迹,至今他已经写了2000多首歌,而且有200多首得了各种大奖。他的许多歌都飘逸着怀旧的、淡淡的忧伤和文化悠远的芳香,像抒情诗一样让我们听着轻柔。陈小奇自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开始歌曲创作,《涛声依旧》、《大哥你好吗》、《九九女儿红》、《我不想说》、《为我们今天喝彩》、《跨越巅峰》、《拥抱明天》等代表作品自问世以来迅速风靡海内外,并久唱不衰,成为大陆流行歌曲的经典作品;《跨越巅峰》和《又见彩虹》则被评选为首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会歌和第九届全国运动会会歌。

  陈小奇的第二个奇迹,是他歌曲的经典性。有一次腾格尔在草原上看到几个牧民在唱《蒙古人》,陈小奇很高兴,跑过去对牧民说这首歌是我写的。那几个牧民看了他一眼说,这哪里是你写的,这是民歌,是很早以前就留下来的。他后来一想很高兴,虽然他们不知道这是自己写的歌,但是自己的歌已经成为民歌,那就是说自己的歌已经成为了经典。

  把中国古典诗歌意境融入流行歌词创作,陈小奇是艺术形式创新做得最成功的一人。陈小奇先后推出李春波、甘苹、陈明、林萍、火风等上百名著名歌手。陈小奇还曾先后多次应邀担任全国各地歌唱大赛及创作大赛评委。

分享到:
潮商活动
  • 活动预告
  • 活动论坛
活动报名

点击我要报名

活动论坛
潮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