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第37期寻找全球潮商经济的脊梁:商业领袖篇>商业领袖>马介璋:投资兴业 回报祖国

马介璋:投资兴业 回报祖国

2012年09月28日 14:50 来源:天下潮商网 作者:陈少斌


  在今年的7月份,马介璋荣获香港回归15周年“15位功勋人物”称号。称马介璋为商业翘楚一点也不为过,从裁缝学徒到“牛仔裤大王”,从立志将把潮州菜做成品牌推向全中国到经营全球连锁的潮州菜酒楼,从试水内地商业地产到在大陆各地成功复制华南城,其经商生涯有很多的传奇色彩。

 

  如今的马介璋作为香港著名爱国侨领之一,还担任众多社会公职,先后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海外联谊会副会长、香港潮属社团总会主席、香港潮州商会会长、深圳市总商会副会长、香港潮州工会会长等职务,把很大精力投入到社会公共服务中。

 

  刻苦的奋斗精神

 

  由于幼时家庭贫寒,马介璋15岁的时候就跟随母亲外出打工。年少的打工经历对马介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马介璋说,我家很清贫,没钱,人家不把你当回事。不过,清贫劳苦却可以给人以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

 

  马介璋秉承着潮汕人踏实刻苦的做事原则,在当裁缝学徒的时候,晚上他还会做些兼职。那时的他一天工作18个小时,每个月能挣到300港元,除了贴补家用,还能积攒少许。两年后,不甘于打工的马介璋拿着积攒下来的1500港元,决心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如果说从一个小作坊到发展成为大型的制衣厂,凭借的是马介璋的诚信和踏实经营的话,那么从白手起家到业务拓展至全球,离不开的便是马介璋的毅力和顽强拼搏。为了让企业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可以打开欧美市场,马介璋决定学好英语。他聘请了一位英语老师,在每天紧张工作十几个小时之后,还要跟着老师学习英语,在马介璋看来,只要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就必须全力拿下。半年后,他又请了一位不懂汉语的外籍教师,不断强化自己的英语口语。就是凭借着这样的勤学苦练,他攻克了英语的难关。当属下员工看到马老板与外商用流畅的英语微笑着洽谈业务时,无不惊诧莫名,刮目相看。

 

  超前的经商意识

 

  在马介璋的经商生涯里,有多次展现出比其他人看得更早更远的超前经商意识。对此马介璋也承认,凡是商业,特别是超前的商业都是要有冒险的勇气才能做得成的。在外人看来,马介璋的商业机遇似乎总是比别人更多一些,但他却一直强调对每个人来说机遇是随时都有的,只是你有没有去抓住。机遇是不会送上门的,是要靠自己去抓,去寻找的。

 

  马介璋的创业成功正是凭借着对于市场环境的敏锐捕捉。20世纪60年代,正值香港地区享受英联邦特惠税制,香港的服装加工业迎来难得的机遇。马介璋抓住商机创办了小作坊,并很快发展成为一个成衣加工厂。而到了70年代,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质优价廉的服装大批地涌入欧美市场,欧美一些主要国家开始对进口纺织品实施配额制度,香港服装业遭遇到发展瓶颈。马介璋又将睿智的目光转向了毗邻的澳门,当时澳门的纺织服装业尚在起步阶段,因而未受配额限制。马介璋的这一策略让其工厂迅速成功抢滩澳门,也启发他将眼光投得更远,继而打开了欧美市场。

 

  即使离开家乡多年,马介璋对于家乡菜总是念念不忘。而他也成为第一个把潮州菜作成品牌推向全国的人。80年代初,马介璋就在深圳开办潮州菜酒楼,酒楼生意的异常红火让他意识到如果可以把潮州菜做成品牌的话,就可以进一步将其推向全国。于是佳宁娜诞生了。在深圳设店之后,佳宁娜相继在广州、温哥华、泰国、海南、昆明、成都、上海等地开设分店,遍布世界各地,成为第一家中餐跨国饮食集团。“佳宁娜”在潮汕话中是“自己人”的叫法。潮汕商人对于潮州菜的感情和推动,成为带动潮州菜遍布全球的重要动力,为佳宁娜打造了良好的口碑效应。

 

  而在地产界,马介璋超前的经商意识更是展露无疑。位于靠近深圳火车站的佳宁娜友谊广场,项目总建筑面积近14万平方米,整个大厦由四座塔楼组成,集商业、办公、住宅、休闲、娱乐于一身,但其地理位置让很多人质疑不适宜开发高档项目。直到近年来,随着周围交通环境的改善,佳宁娜友谊广场的价值也随之一翻数倍。华南城的成功也同样出自于马介璋的设想,他看到了综合各门类的超大型工业原料市场以及一个现代化的物流平台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客观需求,便在深圳打造一个最先进、最专业的国际化工业原料交易基地——华南城。经过几年的运作后,马介璋进一步将这种模式在全国进行复制。“东盟物流城”、“华中城”、“华东城”等项目相继启动,华南城模式在国内不断受到追捧。

 

  成熟的商业思想

 

  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马介璋,一直以来都积极履行政协委员参政议政职责,为国家建设、香港繁荣积极建言献策。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的时候,马介璋就提出“深港合作应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并建议建立深港共建国际大都会的联合机构”的宝贵建议。

 

  在遭遇金融海啸和欧债危机的时候,马介璋就不断地想方设法,向政府提出多项建议,保障中小型企业会员能够安全渡过这个“冬天”。马介璋提出,欧债危机加上国内银行宏观调控收紧贷款,中小企业从银行贷不到款,容易导致欠薪、倒闭等一系列问题接连出现,会带来社会民生方面的不稳定。国家应该成立一个扶持中小企业的基金,同时在税收方面,给予中小企业优惠,并尽量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市场。

 

  谈到放宽中小企业融资门槛,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时,马介璋提议政府先通过财政资金贴息、政策担保、风险补偿、奖励资助等方式,以此解决中、小、微企业对资金的过度性需求。同时提出要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切实成为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主体;设立担保机构或通过政策性银行分散和担保商业银行放款风险;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让其可以进行直接融资;建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鼓励社会和民间对中小企业投资等多项建议。

 

  除此之外,如何推动西南地区的发展也牵动着马介璋的心。对于向来推崇踏实做事的马介璋来说,必须经过实地考核才能够对一个地方的发展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建议。于是他多次赴云南参加东盟华商会,带领自己的团队寻找商机,并在今年6月份的第十届东盟华商会上,提出现在投资云南正当其时。马介璋认为,地缘和资源的优势,再加上侨务和政策的优势,必将让云南迎来更好的发展。西南地区省份应充分发挥这四大优势,进一步巩固投资优势。对于广西,马介璋则提案将广西西江经济带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马介璋认为,做生意时投资的眼光和时间非常重要,有时候走得太快也不是好事。走得太前也不是好事,一定要走得恰恰好。同时,他也告诫说,经济都是有周期的,有经济气候好的时候,也有经济气候不好的时候。特别是生意红红火火之时,不能掉以轻心。在他看来,大至国家,小至企业,只有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够即便久经沙场,也始终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热忱的爱国情怀

 

  改革开放后,马介璋是第一批回国投资的商人之一。当他回到了阔别30余载的故土,看着这片他始终眷恋的土地依旧贫穷时,他忍不住动容了。他当即捐资100万港元,为家乡修路建小学,还兴建了一个自来水厂。但过后马介璋很快意识到,投资兴业是回报祖国、回馈家乡的最好方式。他说:“捐款除了纯公益事业,对其他行业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投资兴业则具有更长远的好处。第一,可以创造就业机会;第二,能为国家引进新科技、新管理;第三,在大陆投资赚了钱再反馈社会,捐助公益事业,这样效果更好,比单纯捐款要有意义的多。”

 

  马介璋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从他在深圳建立成第一个现代化制衣厂开始,他就把自己的事业与中华民族在全球的崛起牢牢地绑在一起。如今的达成集团及其全资附属公司佳宁娜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性成衣制造商及经销商,而业务更是扩展至酒店、餐饮及食品制造、零售,物业投资、物业发展和物流管理等领域,成为一家创于香港、植根中国、实力雄厚、业务多元的综合大型企业集团。

 

  在事业如日中天的背后,马介璋也始终不忘对公益事业的慷慨解囊。云南地震、华东水灾、希望工程、光彩事业、家乡教育、见义勇为基金、残疾人事业……随处都有他温暖的援手。马介璋非常重视教育,他在2001年就捐资1000万元在潮汕老家建起一座占地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的马介璋中学,还曾多次资助汕头成田中学等学校。此外,他还为深圳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深圳市警察基金会、广东省潮剧基金会、广东省洪灾等捐出上千万元,用于兴办福利教育事业。在他的感召带动下,深圳侨商会各企业家陆续向社会捐出了10多亿元,在贵州、甘肃、四川以及广东的河源、梅州、潮州等省市的边远贫困山区兴建了一批学校、医院、幼儿园等。

分享到:
潮商活动
  • 活动预告
  • 活动论坛
活动报名

点击我要报名

活动论坛
潮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