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第33期下南洋—走进东南亚潮商>下南洋·商业巨头>林如光:创新求变嘉丰玻璃领先群伦

林如光:创新求变嘉丰玻璃领先群伦

2011年09月29日 13:39 来源: 作者:陈少斌


 

提起嘉丰,玻璃行业里无人不识,因为其强大的集团实力,也因为其在玻璃器皿领域大手笔的投资。作为世界最大的玻璃器皿制造厂商之一,同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生产供装饰用途的玻璃器皿和钢化玻璃的企业,其气魄一度令业内人士侧目,其发展也吸引着业界的关注。如此高起点注定了嘉丰集团将走一条高端的道路。1969年,祖籍广东陆丰的林如光在印尼创办了嘉丰集团,40年多来,嘉丰一直专注于玻璃器皿领域,同时不断地推陈出新,如今在全球拥有生产企业30多间,员工3万多人。总结嘉丰的成功,创办者林如光说无非就求变求新求卓越。

有人称林如光是从一张渔网走出来的世界级企业家。他13岁丧父,破釜沉舟卖掉家中唯一的生产工具——渔网,开始经营生意。后来,渔网成为林如光的一个标签,成为他在勉励年轻人时最喜欢引用的自我例证,而且还为其注入新的内涵。“我常用一张渔网的故事来启发现在的年轻人。今非昔比,不能再像以前捕鱼那样,只要随便撒网就能有鱼获。现在生意竞争激烈,必须求新求变才能有所突破。”

紧贴市场 办世界最大玻璃器皿厂

林如光把创业地点选在了印尼的首都雅加达,他先是用6万港币的全部积蓄买下一家拖鞋厂,用3年的时间创造了1000多万的财富。随后他把进军目标锁定在当时巨大发展潜力的玻璃产业。日用玻璃产业是传统的民生工业,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产业,日用玻璃行业涉及领域宽、使用范围广、基础原料多,发展潜力大。而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和美化生活的装饰品的玻璃器皿行业必将得到蓬勃的发展。林如光就在这个时候创办了印尼第一家玻璃器皿厂。

随着玻璃器皿产业的飞速发展,印尼的玻璃器皿产业竞争越来越大,而玻璃器皿的市场需求和生产也开始呈现多样化。为了保证嘉丰继续处于领先地位,继续稳占玻璃器皿的市场份额,林如光开始发展多系列、多品种,可以满足不同用途的玻璃器皿系列,并且进行大手笔投资,扩张企业规模,实现玻璃器皿从原料、模具、成品、包装的一条龙生产。其玻璃器皿的生产基地从印尼扩充到海外,日产量达1650吨,成为世界最大的玻璃器皿制造厂之一。

创新求变 使集团竞争力领先群伦

嘉丰集团从创业伊始,就着重于产品的高端品质,一直坚持沿用最先进的制作技术,提升自身和行业的技术水平。有了无与伦比的生产“利器”,企业在经营策略、求变创新方面也着实下了功夫。

由于国内石英砂和纯碱资源非常丰富,作为玻璃生产的主要原料,在发展玻璃制品行业具有较大人力成本和原料优势,加上两个开放之后的良好投资环境,林如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扭转策略,回国投资。

不局限于玻璃器皿的成就,90年代起,嘉丰集团转战生产广泛运用于建筑、家居制造、电子产品、汽车等工业领域的钢化玻璃。钢化玻璃是一种预应力玻璃,承载能力高,抗拉强度大。目前嘉丰集团是印尼惟一拥有强化玻璃的极高品质,也是印尼唯一一家生产供装饰用途的玻璃器皿和钢化玻璃的企业,集团在竞争力方面领先群伦。本着求新求变求卓越的理念,嘉丰集团从玻璃逐渐发展到其他行业,如搪瓷炊具、不锈钢餐具、模具、印花铁罐、包装纸箱、建筑材料、通讯、金融服务以及房地产等等。面对当今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嘉丰集团毫不退缩,推出优惠方案,以竞争价格推动购买力,挽回市场需求。

关注残障 塑造企业人文特色

嘉丰集团是印尼惟一关注残障人士就业机会的公司。1977年,林如光参观日本工厂,惊讶地发现厂里有20多名员工都坐着轮椅。他回国后也开始为自己的工厂招纳残疾员工,并派12个人到日本接受培训,购买了残疾员工适用的机器。林如光培养这些残疾人,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价值。也许精明的生意人不会专为失业的残疾群体开设岗位,但林如光认为回馈社会是商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林如光的做法造就了公司内部相互尊重、团体协作的和谐状态,提升了员工对企业感情。并从外部塑造起以人为本、回馈社会的企业好形象。关注残障专心公益,嘉丰集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企业人文特色,而且被顾客所公认,在企业之林中独树一帜,拥有更多竞争优势。

分享到:
潮商活动
  • 活动预告
  • 活动论坛
活动报名

点击我要报名

活动论坛
潮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