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圈>潮商新闻

陈智思:香港回归后经历很多风雨 幸好有国家作为强大后盾

2022年07月04日 12:00 来源:金羊网作者:


7月1日卸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召集人的陈智思,仍然很忙。他现在工作的重心之一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建设发展,因为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董事局主席。


温文尔雅、谦谦有礼,是陈智思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为了“照顾”记者,他有时会把中文繁体字转化为简体字发给记者看。照片发完后,还专门询问:“照片是否已经收到?”


今年57岁的陈智思,至今对香港回归当天的场景记忆犹新——下着雨、满街不怕风雨的香港市民欢迎解放军……他说:“香港回归后经历了很多风雨,幸好在‘一国两制’下有国家作我们的强大后盾,给予我们各种支持。”


积极落实“一国两制”


羊城晚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那天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陈智思:我记得当天香港正在下雨,最后一任港督在雨中离开港督府、离开香港,香港过去150多年里遭受殖民统治的时代正式完结。同时,解放军车队浩浩荡荡从边境驶进香港,当时虽然下着雨,但街上站满不怕风雨的香港市民,大家的脸上挂着笑容,激动地挥动手上的国旗欢迎他们,因为我们终于可以脱离遭受殖民统治的年代,可以回归祖国,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羊城晚报:如今,香港回归祖国已经25年。您怎样看待“一国两制”25年来在香港的实施情况?


陈智思:“一国两制”是前所未有的构思,对香港人来说意义重大。回归后,香港经历了很多风雨,从亚洲金融风暴、禽流感、非典型肺炎、“修例风波”,到如今的新冠肺炎疫情,幸好有国家作为香港的强大后盾给予香港各种支持,让香港面对艰巨挑战时可以迎难而上。回望过去25年,香港得到的比之前想象的还要多。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羊城晚报:最近两年里,香港国安法落地实施、香港选举制度得到完善。能否结合您的亲身经历谈谈这些措施落地后给香港社会带来的变化?


陈智思:2019年的“修例风波”使香港经济大受打击,市民安全也受到威胁,这些情况在香港国安法通过及落实后才得到明显改善。另外,香港过去太过政治化,立法会内有人为争拗而争拗,并非为市民福祉着想。完善香港选举制度可以避免只为反对而不做正事的激进人士破坏整个体系的运作,可以使政策的推行更为顺畅,有助于社会整体的发展。而立法机关可以正常运作后,行政会议就可更有效地协助特区行政长官和政府施政,集中精力解决当前香港面临的社会问题。


有些别有用心的人说,香港国安法和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的实施会吓怕外国投资者。但我注意到,事实刚好相反,正因为有了香港国安法以及选举制度的完善,香港社会才变回稳定和安全,外国投资者才更放心在香港进行投资。


羊城晚报:25年来,香港走过一些弯路,也经历了再出发。在您看来,25年来,香港走过的历程给香港未来的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陈智思:香港经济曾高速起飞,但社会亦曾走过一些弯路,重要的是可以重回正道,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不断学习、汲取经验、仔细分析、找回初心、坚定信念,重新定位再出发。其实,我们真的很幸福,香港应该更主动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发挥香港所长,成为国家所需,争取最大的共同利益。


大湾区建设已见成效


羊城晚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三年多了。在您看来,这三年多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效如何?


陈智思: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目标是通过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动大湾区经济协同发展,发挥三地互补的优势,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数据显示,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近13万亿元,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达25家,拥有超过50家“独角兽”企业、1000多个产业孵化器和近1.5万家投资机构;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万多家,启动超过30个粤港和粤澳科技合作资助项目。可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见成效。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至今已三年多,香港经历了风波之后又因新冠肺炎疫情“封关”,或多或少对大湾区建设进程有影响,希望疫情早日稳定,让香港可以追回落下的步伐。


羊城晚报:在您看来,下一步,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重点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陈智思: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化,香港的角色更为明确,下一步可以考虑怎样令规则更好地衔接。在推动大湾区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要加强三地的法律、金融、医疗等不同范畴的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促进人流、物流、资金、讯息等流动。在创新科研驱动方面,要加强院校、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以应对急速转变的环境,加快发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当然也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吸引他们来投资。


分享到:
潮商活动
  • 活动预告
  • 活动论坛
活动报名

点击我要报名

活动论坛
潮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