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商会圈>快讯

当“英歌舞”的梁山好汉遇上国家文化遗产

2012年02月28日 00:00 来源:南洋商报作者:小曼


  壬辰年乃龙年,向来群龙腾舞的柔佛古庙游神今年势必更加“龙众舞” ,而各出奇招的“创意龙”令人期待也不在话下。但拥有百多年历史的游神,今年在“节目生态”上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格局,那就是首度亮相大马的潮汕英歌舞。


  英歌舞在游神及大马首演有双层意义


  在潮汕乡镇地区,从元旦到农历三月期间,各乡各镇的游神赛会或“营老爷”不下三五百场,潮州营老爷最常见的阵头是潮州大锣鼓、标旗与英歌舞。


  前两者在马新两地的庙会里颇常见,英歌舞则从所未见,甚至从所未闻。因此,今年由汕头市政府送来的这份文化大礼,在古庙游神申遗成功之年,及时以“潮味十足”的英歌舞为这百多年来的“经典缺席”做了及时的“补余”。这是第一层意义。


  更深一层的意义是,“英歌舞”乃是汕头市政府一把手李峰书记去年访问“小汕头”新山时便允诺的文化见面礼。这份来自潮籍祖乡的厚礼前所未有地开拓了古庙游神与各方言原乡的联系。今后若各方言祖乡皆能派遣原汁原味的岭南民间演艺项目来新山参加古庙游神,则柔佛古庙游神在核心的宗教庙会之外,更可发展为中国以外独树一帜的华南民间演艺大节场。


  北有秧歌,南有英歌


  从打造文化节场的角度来看,由汕头英歌舞“打头阵”是绝佳的选择。


  中国汉族民间广场舞蹈流行一句话,“北有秧歌,南有英歌”,足见英歌舞的分量。自2006年便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歌舞,在岭南文化中尤以孔武有力、威猛和阳刚而独树一帜,数百年来,潮汕乡民以歌舞自娱,并祈求风调雨顺。


  英歌舞最早起源于古傩礼图腾崇拜,由图腾崇拜派生出古傩舞。 至明代吸收北方大鼓子秧歌而逐渐演化为英歌舞。


  据《潮阳县志》有关祭孔记载及《中华全国风俗志》下卷七记述:


  “潮州人于新岁中,有足令人解颐者,即斯地所谓唱莺歌是也,其戏以三十六壮年男子饰梁山英雄,半执木棒,棒长盈尺;半执小鼓,鼓大如碗,举步亦趋亦跳,进退不紊。棒声、鼓声,劈劈冬冬,殊可晒也。”


  男性群体舞蹈


  英歌舞都由男性表演,动感十足,主要靠场面、气势和声音来表现。


  其阵头表演,基本上表现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表演者按梁山泊英雄形象造型勾画风格独特的脸谱,着武士服,紧身短打。据说其主要情节有: (1)下山打探、(2)急水渡泊、(3)化妆卖艺、(4)乘机闯府、(5)救卢出府、(6)英雄会师、(7)凯旋归山、(8)欢庆团圆等。


  表演时舞者手执特制双短棒叩击起舞,并配以锣鼓、螺号节奏。大阵队列图形变化丰富,有“双龙出海”、“猛虎下山”等样式。而个别动作套式亦五花八门,有“布田”、“洗街”、“旋槌”、“槌花”等形态各异的舞姿动态,形成特有的动感和韵律。动作和图形都是从练兵和攻城阵法演变而成,变化多端,而中间部分是化装拉弦唱戏。


  柔佛新山古庙 2月12日游神


  柔佛古庙游神路线基本上环抱整个新山市,傍晚从近郊早年义兴路(纪念十九世纪义兴公司) 尾的“神厂”,今称行宫的广场开始,一路朝市区西面的宫皇方向前进,转入市区后,在中心大街黄亚福路掀起万人高潮,待五邦神名一一回抵神厂时,有时己是凌晨两点半。


  古庙游神的空间与时间阔度,为大阵仗表演提供无双的优势与挑战。号称岭南阳刚之最的英歌,则在同日的赤道夜空下,将谱写古庙游神铿锵有力的新篇章。

分享到:
潮商活动
  • 活动预告
  • 活动论坛
活动报名

点击我要报名

活动论坛
潮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