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杨之光:研究是最好的纪念
2016年11月14日 17:08 来源:作者:
2016年5月14日晚,中国国家画院院士、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荣获中国美术最高奖“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的著名艺术家、教育家杨之光教授与世长辞,享年86岁。5月23日上午10时,杨之光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广州殡仪馆举行;当天下午,由杨之光的学生及生前好友筹划的追思会于杨之光美术中心海珠校区举行。追思会由张弘等主持,原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林墉、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陈伟安、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正天等人,以及从山东、湖南、上海等地赶来的杨之光教授的学生参与了此次追思会。
本版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冯钰
在追思会上,不仅有从全国各地赶来的美术界著名人士、杨之光先生生前好友与学生,还有许多特意赶来的普通市民。众多发言者回忆了杨之光先生的言传身教,他兼容并蓄的教学理念、耐心细致的教学风格、坚持创新的教学思想,以及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留给后学极其重要的精神财富。
对杨之光艺术的研究工作还没有真正开始
画家林墉:怎么样对杨之光的艺术做出真正的研究,给他准确的定位,这项工作还没有真正开始。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觉得广东的美术累积的很多,但是实际上把它系统的累积反而显得比较薄弱,并不是没人做,但是比较零碎。
杨之光晚年的时候,他连线都不练了,照亮他的是光,他在中国画中的深度跟厚度,我认为真的是不可多得。如果我们具体来研究他在人物画上面的画,你就会发现那里头好像很简单的几笔,他一辈子留下我们就是那么几笔。什么叫大写意,就应该看看杨之光老师。他到晚年用笔更加辣,形上面他一点都不放松,可是他的笔墨越来越简练,就是那么几笔,一两笔。
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陈伟安:1998年杨之光先生捐赠了654件精品和一批珍贵文献资料给广州市人民政府。2000年,在新落成的广州艺术博物院特设“杨之光艺术馆”,长期展示其艺术,同时亦作为国内收藏、研究杨之光艺术的主要基地。为缅怀杨之光先生,我们馆精选出86件(套)代表作品进行展出,以纪念这位艺术大师86岁的生命历程,表达我们的追思和景仰。展览是18号就已经向公众开放了,在今后的日子里面,我们广州艺术博物院作为唯一拥有杨之光艺术个人专馆的公立机构,我想起码有三项工作一定要做好:
第一、要保护好杨之光先生捐献给广州市人民政府的艺术品和非常珍贵的文献资料。
第二、要展示好他的作品,让他的艺术能让广州人民,乃至全国,乃至世界人民都能看到它的作品。
第三、要研究好他的作品。这个研究除了我们广州艺术博物馆来研究,因为我们资料比较丰富,同时也是向所有全社会的学者们会给以最大限度的开放和配合。
我想唯有做好这三方面的工作,才是对先生最好的缅怀和最好的祭奠。
难以超越的人物画高峰
深圳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岭南画派的精神还是存在的,杨之光绝对是一个杰出的代表。用国画表现现代生活的,杨之光的成就非常突出,另外杨老师的没骨人体画得那么透,很难找出第二个人,在中国美术史上有杰出的地位。另外他作为杰出的教育家,奠定了中国人物画技法的教学基础,至今仍是不可超越的经典。
画家朱光荣:中国评价一个人的伟大,往往从“仁智勇”三个方面来评价,我觉得这三个字套在杨老师身上非常合适。
仁,杨老师对社会各界的人士都非常的关怀和体贴的。不光是对他的学生,他还建立了杨之光美术中心,让孩子们有可以画画的地方。
智,他充分发挥他的智慧。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画面里面瞬间的美,无论是《一辈子第一回》,还是《雪夜送饭》,还有《矿山新兵》,都表现了人的神态和神情,看到画面都是一种希望的未来,所以说用瞬间之光和希望之光来概括杨老师,我觉得也挺有意思的。
勇,他勇于变革,从一开始的重大题材或者是现实题材,到后来人物肖像,再到舞蹈人物,没骨人体,都在不断自我超越,这是杨老师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关于杨之光先生
1930年生于上海,原籍广东揭西。1949年师从岭南画派高剑父。1950年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接受徐悲鸿、叶浅予、董希文等老师指导,1953年毕业后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历任教授、系主任、美院副院长。
杨之光先生是新中国现代人物画的重要画家之一,他一生致力于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探索,融合东西方艺术,创作了一大批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艺术作品;他在数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