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圈>潮汕文化

“文化内爆力”让英歌舞出圈又出海!就如何传承活化话题,知名学者林伦伦提出— 多元融合,让非遗焕发“年轻态”

2024年04月13日 17:15 来源:汕头日报作者:


去年以来,潮汕英歌舞在众多活动中亮相,让市民游客一饱眼福,在全国迅速走红。今年春节,英歌舞不仅再次“出圈”,还顺利“出海”亮相英国伦敦街头,吸引数十万人围观,惊艳全球。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英歌舞在线上线下“火出圈”的同时,其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也引发社会各界更多关注。近日,韩山师范学院原校长、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林伦伦做客汕头融媒集团,分享他对英歌舞的研究与思考。

  

“文化内爆力”震撼人心

  

采访林伦伦教授之前,记者刚好从微信上看到他的一篇文章《一曲英歌,何以动五洲?》,作者对英歌舞作出深度解读,分析了英歌舞火出圈的内外原因及其对其它非遗项目的传承、活化的启发作用。文章迅速引起了众多网友的热议:“英歌舞尽显地域特色”“传承应更多元化”“要靠年轻人传承”……

  

英歌舞究竟有多火?从去年春节以来,英歌舞相关的视频、图片在各大社交平台霸屏,“充满男子阳刚气概”“传统文化氛围真浓厚”“有劲,看得热血沸腾”……各种评论反映出广大网友对英歌舞的喜爱,甚至不少游客专程来潮汕地区,就是为了一睹英歌的飒爽舞姿。今年春节,英歌舞还远赴英国伦敦,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其独特魅力,吸引了数十万人现场围观。

  

重回街头和人们视线的英歌舞,为何能在众多非遗民俗中“火出圈”?林伦伦认为,最主要还是因为英歌舞本身的“文化内爆力”,也就是一种可以震撼人心、镇住场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的力量。他说,“英歌舞达到了人类共同的艺术审美要求,具备了全球共有的文化价值。”

  

英歌舞“火出圈”与近些年力倡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密不可分,作为一辈子研究方言和乡土文化的学者,林伦伦笑称自己“欢喜到飞起”。他告诉记者,英歌舞与潮州大锣鼓、潮州音乐、打击乐密切配合,与带有脸谱特色的戏曲和水浒英雄故事相结合,“武舞合一”,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和英雄主义精神。

  

英歌舞演绎着《水浒传》英雄们的故事,舞出了文化自信,展现了豪放、勇猛、坚韧的民族风格。一场出色英歌舞,里面含有武术、音乐、舞蹈、戏曲、英雄传说等基本要素,从人物角色到人物装扮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林伦伦看来,文化的魅力,就潜藏在这些古老又鲜活的非遗中,绵延的文脉,在非遗传承中薪火赓续,生生不息。

  

传承需要更多年轻人接棒

  

“非遗活化不能光靠少数的非遗传承人,还要有足够多的关注者和爱好者。”林伦伦说,只靠传统技艺展示难以“一招鲜吃遍天”,要以更多方式走进日常生活,让青少年甚至儿童喜欢,非遗才能经受住时间考验。

  

如何让古老的非遗文化焕发青春风采?一批文艺工作者正通过自己的创意,为非遗文化注入时代气息,让非遗文化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以英歌舞为主题的电影《英歌魂》、手绘动画《英歌》先导片、腾格尔的潮语摇滚歌曲《一身正气》……多种“打开方式”呈现英歌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至今,许多人仍记忆犹新,2023年春节期间,在普宁南山英歌队大巡游中,手持布蛇、头戴时迁帽的5岁半英歌舞表演者陈楷铭因扮演“时迁”刷屏网络,圈粉无数,成为了人见人爱的英歌舞“吉祥物”。

  

无独有偶,今年春节期间,汕头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十分抢眼,清秀飒爽,动作整齐优美。15岁的“头槌”女孩郑梓欣更是登上央视《新闻周刊》人物回顾节目,央视名嘴白岩松盛赞其“初中生挑起‘英歌’新传承的大梁”。

  

在潮汕人眼里,英歌舞能祛邪扶正、趋吉避凶,能得到如此多的青睐,与其蕴含的英雄气概分不开。“潮汕的大部分孩子都有英歌梦。”西门女子英歌队队长兼副教练吴燕花告诉记者,小时候,只要听见英歌队的声音,她和小伙伴们就会立马放下手头的事情冲出去看。从初学者到成为队伍里的“领头雁”,吴燕花坦言,对于她们来说,只要鼓声一响、舞槌一敲,再多的累与苦都荡然无存。

  

“今年还出现了‘幼儿园英歌队’,真的可以说是‘从娃娃抓起’了。”林伦伦说,英歌舞是潮汕地区独有的武舞艺术形式,其保护传承应更多元化、更接地气,让青少年喜欢并了解这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才有希望。他认为,传统文化只有与时俱进,让年轻人喜欢了,非遗才能有传承人,才能让非遗“活”下去并“火”起来。

  

文化赋能带动文旅发展

  

在密集鼓点声中,一群“梁山好汉”闪亮登场,他们挥动英歌槌,呐喊声响彻四方,所到之处一片欢腾……今年春节假期间一系列英歌舞表演,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来,带动了周边旅游景区的人流,极大地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对此,林伦伦认为,非遗文化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氛围,带动线下旅游,强化了人们的文化自信。

  

“非遗文化是旅游的优质资源,旅游是传播非遗的重要渠道,两者融合发展有着深厚基础和广阔前景。”林伦伦说,非遗背后的文化流量,应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密码”。英歌舞是一种体验感很强的艺术形式,相关部门可开展常态化的体验活动,让市民游客不仅仅观赏表演,更能沉浸式体验,成为旅游的打卡项目之一。

  

除了英歌舞之外,林伦伦表示,还有一些项目的做法也是很值得借鉴学习,像深圳原创舞剧《咏春》以舞蹈之美勾画武术之韵,引发“非遗咏春”热;大型民族舞剧《醒·狮》,引起了青少年强烈的学习和欣赏兴趣等。各式火热的群众文化、影视综艺,使公众更能亲近非遗,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力量。

  

采访中,林伦伦特别提到祠堂文化和侨宅。他说,在潮汕地区,有很多老祠堂,传承家风家训、记录血脉延续,承载着海外侨亲浓厚的乡愁。汕头融媒集团推出的“潮汕侨宅”专题报道也让林伦伦印象深刻。他认为,华侨的根在侨乡,侨宅是牵动华侨乡愁的纽带,也是一个地方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可多得的文化名片。每座侨宅背后都有一番故事,这些古朴的潮汕特色民居见证了海外侨胞的奋斗历程,也是他们的乡愁所系,更是游客了解侨乡文化的重要平台。

  

如何将散落在各村的祠堂、侨宅资源“串珠成链”?林伦伦认为,要以文化保育赋能乡村振兴,为古建注入全新活力,提升文化氛围,探索一条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潮式”路径,打造集文化、旅游、商业于一体的旅游圈。眼下,汕头正抓紧抓实推进“百千万工程”,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更高的台阶。借此机遇,通过文旅融合,将乡村故事讲述得深情动听,让古祠堂、侨宅“活”起来、“美”起来,让历史文化在保护中更好传承。


分享到:
潮商活动
  • 活动预告
  • 活动论坛
活动报名

点击我要报名

活动论坛
潮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