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圈>潮汕文化

林运秋:勤俭持家兴门祚,抛金撒银报故乡

2024-06-11 10:58:00 来源:揭阳日报作者:潘彬彬


在新兴街道下义社区有一位人人称道的泰国归侨,青年时,他为了生存不得不远渡重洋,到海外谋生,后经艰苦创业,终于开创了自己的一番事业。虽身在异乡,他也时刻牵挂着家乡,只要家乡有需要,一片赤子之心的他就毫不犹豫地奉献自己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国定居,更是一直支持和参与家乡建设,致力于推动家乡公共社会事业发展,造福百姓。他就是爱国华侨林运秋。

 

2024年初夏,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访组来到榕城区新兴街道下义社区,走访林运秋后代及村干部,了解其不凡的一生。


 image.png


为谋生计下南洋

 

林运秋,又名清速,1897年出生于揭阳县渔湖都下义和村(今榕城区新兴街道下义社区)一户普通农家,父亲林奕真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农民,生有6子,林运秋排行第五。由于家庭贫困,手足众多,林运秋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彼时,不少潮汕人为了谋生,选择出海到东南亚务工,年轻气盛的林运秋也萌生了渡海出洋谋生的念头,无奈囊中羞涩,没有足够的盘缠可乘渡过洋,后其心生一计,用少许银两买通水手,将自己藏匿于洋轮货仓中渡海来到新加坡。

 

就这样,1913年,17岁的林运秋背井离乡,在新加坡开始了他的海外生活。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林运秋就先为当地商家打杂当佣工,赚些工钱寄回家乡帮补家用。两年后,体力渐壮,林运秋遂转到码头当搬运苦力工,以图多赚些钱。在赚到一点钱后,他寄款回家并招其三兄林清敬也一起来新加坡当码头工。

 

1917年,攒下一点积蓄的林运秋离开了新加坡,转往暹罗(今泰国)京都曼谷开办了一家铺号为“林宜香”的猪肉档。不久,又转办为腊味商店,经营制作肉脯、肉松、腊肠等食品。

 

在林运秋苦心经营下,“林宜香”生意蒸蒸日上,忙到要请人帮手才来得及,于是,林运秋回到家乡下义和村,将妻子黄赛贤带去暹罗帮忙料理内务。黄赛贤是一名勤俭持家、温顺贤惠的女子,本是林家童养媳,但夫妻俩和睦相处,伉俪情深,共生育了三男三女:长子林焕标、次子林勋准、三子林雄标、长女林冰心、次女林合心、三女林水仙。林运秋夫妻俩在暹罗团聚,一起奋斗经营“林宜香”,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国外环境动荡不安,林运秋遂携眷回乡,安顿好一家老少,然后再独返暹罗经营事业。


 image.png


亲运大米赈家乡

 

虽身在异乡,每天忙碌于经营自家店铺,但林运秋一直十分关心关注家乡的消息。

 

1939年,日军占领汕头,开始了在潮汕地区长达6年的血腥统治,期间,潮汕地区的经济被严重扭曲,渔民被禁止出海捕鱼,商业被日资公司垄断,物资奇缺。1943年,因长时间的干旱天气,潮汕地区水稻无法插秧,旱情加上日军的畸形统治,致使粮价飙升,食物奇缺,进而导致了历史上罕见的大饥荒。据《揭阳县志》记载,民国三十二年(1943)4月,因冬春连旱,早造收成无望,县城史巷碾米行囤积居奇;各地米商也哄抬米价。据《揭阳民国日报》报道:“民国三十一年(1942),白米每斗83元,翌年2月涨至260元,5月竟涨至990元。”

 

粮食欠缺,米价飙升,民众被逼入绝境,每天有几百人饿死,死亡的阴郁气息笼罩了已经被战乱蹂躏的潮汕大地。1943年5月中旬,为了活下去,城乡多处出现饥民抢米抢食,县境饥民多以野菜、树根、芭蕉头充饥,部分人则扶老携幼逃荒往兴梅、江西、福建,路上饥病交加,饿殍遍野。据官方统计,1943年全县饿死68366人,逃荒24215人,少女、幼婴被拐卖22333人。

 

彼时,远在暹罗经商的林运秋听闻家乡灾情,心急如焚,马上在当地发动募捐,并得到马来亚(今马来西亚马来半岛地区)华侨林锡藩等侨胞的慷慨捐助,共筹到大米15万斤。为尽快把大米运回家乡赈灾,林运秋亲自押运,昼夜兼程,终于将这批救灾大米运载回乡赈济灾民。曾任下义村党支部书记的林锡奇回忆道:“那批赈灾大米是用一条条小船从汕头港通过榕江运回揭阳,有些存放在榕城几个米铺,分配到下义村的大米集中放置在祠堂,堆得像小山那么高,家家户户拿着米袋排队按户口去领米,有些人扛着救命米,眼泪扑簌簌往下掉。”当时,除了义和全乡,受惠群众遍及榕城五社、八社、凤围、甲东里等村,每人分得大米75~90市斤,林运秋此番善举无异于雪中送炭,受惠者无不感激涕零。

 

“从暹罗到揭阳,路途遥远,加上当时兵荒马乱,战乱不断,时不时还有日军的飞机轰炸,这一路可以说是一趟九死一生的行程,能够顺利抵达的物资,真的比黄金还要金贵啊!”回忆起当年林运秋不惧艰难险阻,将自身生命置之度外,也要把15万斤赈灾大米安全运回家乡,林锡奇肃然起敬,一直感慨“清速叔这一路不知道要经历多少常人不知道的苦楚啊”!为此,乡亲们把林运秋的恩情铭记于心。


 image.png


筑堤修亭惠民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经过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终于取得胜利,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趁此良机,林运秋欣然携资回国探亲。

 

回到下义和村,林运秋除了探望家人和亲朋好友,还不时在村里走走看看,当看到村南义和大洲(今东湖公园)农田长期遭受榕江水流刮蚀和淹浸,极难种作,村民苦不堪言,他随即慷慨解囊,捐资运石建筑堤防,以保护洲上农田不受潮水冲崩浸坏,并修建好洲上渡口和增建渡亭一座,可供人们迎来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摆渡。

 

1947年,林运秋年届五旬,想到落叶要归根,人老要返乡,加上自己辛勤创业,也算是干出了一番事业,遂又携款回乡,兴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和安里”,还特刻匾额以记其事:“余自少侨商于暹,历有年,所幸叨。祖宗覆荫,营谋得庆顺手。客岁归梓,荷族咸赞,勷助建斯堡以为居宅,额题和安里,苦心筹画,朝夕经营,冀其落成,以慰厥志。后嗣子孙,居斯宅者,当知创业艰难,有所继绳(承)。”寥寥数言,记录着林运秋下南洋、旅泰创业的经历,也承载着他对子孙后代的殷殷期盼。

 

和安里建成后,林运秋顿感年事渐高,倍感思乡,萌生了归国回乡安居颐养天年之念。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经过前期筹备,林运秋束装回国定居,由其长子林焕标去泰国继营其业,自此,在海外漂泊半生的林运秋荣归故里。

 image.png

心系教育励后人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当看到家乡求学向学者众多,但却没有办学场所时,回到家乡定居的林运秋就坐不住了,他随即倡议兴建义和学校,并带头捐资修建学校。义和学校建成后,惠及了顶乡、下义、凤林等多村学生。

 

据林运秋曾孙林海逢回忆,当时由于历史原因,义和与凤林曾为世仇村,双方互不嫁娶,往来较少,但义和学校建成后,曾祖父本着“天下农民一家亲”,倡议义和学校可接收周边乡村学生,大家一起学习进步,因而凤林的孩子也有到义和学校求学读书。“后来,曾祖父看到求学者越来越多,义和学校学位日渐拥挤,便于1951年主动让出和安里一侧房屋16间,借给乡里办学,另外还让出二层楼房一间,借给农会作民兵室。”林海逢说,曾祖父无偿出借房屋给乡里办学,得到了乡亲们一致称赞,直至义和学校重建,出借的房屋才被他们收回。

 

之后,林运秋见村北上城官路泥泞岖崎,不便行走,便出资出力,每日雇用民工30人,亲自带领民工修缮道路,一连干了两个多月,终于修筑出一条平平坦坦的大道,便于村民出行。看到林运秋为家乡和百姓如此无私奉献,乡亲们无不肃然起敬。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海外归侨增多,侨眷子弟入学读书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身为华侨,林运秋自是十分关注侨生、侨眷的学习问题。1955年,林运秋与揭阳县侨联委员黄通联名向揭阳县侨联、揭阳县人民政府提请创建“揭阳县华侨中学”,获准之后,榕城镇人民政府拨出榕城东南隅、丁氏书楼西侧一片荒地作为校址,于1956年成立“揭阳华侨中学筹建委员会”,林运秋被推选为建校筹委会委员兼财务董事。期间,林运秋全身心投入建校事宜中,满腔热忱地发动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华侨捐资兴学,并亲力亲为,和基建队伍吃住一起,严格按照建校蓝图,一丝不苟地监督施工。林运秋以建好侨中为己任,建校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咬紧牙关,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最终,第一期工程4座12间课室在半年内顺利建成,之后8个月时间,林运秋依旧为建校殚精竭虑、不辞劳瘁,建成了另一座教学大楼——3层12间课室的“柬华楼”。1958年国庆当天,华侨中学举行落成庆典,自此该校成为众多侨胞梦想起飞的新园地,也是推动揭阳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新载体。

 

卖金捐建侨光亭

 

1958年,在林运秋奔波于建设华侨中学之际,恰好揭阳县人民政府准备兴建榕江公园,获悉这一消息,热心公益的林运秋也不甘落后,为大力支持建设榕江公园,他特意变卖妻子黄赛贤一条金腰带,捐建榕江公园八角凉亭供游人休憩、纳凉,亭子命名为“侨光亭”,寓意爱国华侨之光。

 

说起曾祖父建亭一事,林海逢笑着告诉记者当年流传了另外一个版本,说是曾祖父和曾祖母时常在榕江公园附近散步,走着走着觉得人累脚酸,曾祖父便停下脚步并发出感慨:“要是此处有个凉亭歇歇脚该多好啊!人家有钱就做好事放天中央,我们有钱就放裤袋旁。”听到此话,曾祖母恍然大悟,就把自己的金腰带解开,交给曾祖父用以集资建亭。“不论修建侨光亭的初衷是什么,这一举动也是曾祖父推己及人、无私奉献、造福百姓的一大善举。”林海逢如是说。

 

之后,因年久受风雨袭击、白蚁蛀蚀,侨光亭残破不堪。1992年8月,揭阳市榕城区人民政府批准,按原状对侨光亭进行整修,并于当年12月竣工。整修后的侨光亭古色古香,绿瓦飞檐,绘图精美,工艺精湛,是一处舒适、清新、优美的游览场所,也记录着一名爱国华侨对家乡的一片赤诚之心。

 

林海逢说,虽然他没有见过曾祖父,但从小便听闻曾祖父的光荣事迹,“曾祖父为人诚信公道,我常听人说村里只要有人吵架闹纠纷,乡里人都会前来邀请曾祖父去主持公道,而且曾祖父做生意都是精打细算,生活上也是十分勤俭节约,但是只要是家乡有需要,他都是能拿出多少就拿多少,绝无二话。”

 

鉴于林运秋为家乡作出的贡献,其先后当选为广东省和揭阳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揭阳县第四届人民委员会委员、揭阳县第一届侨联会执行委员。1959年被推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国庆观礼团代表,光荣进京参加庆祝国庆活动,并受到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何香凝的接见和赠送亲笔国画《猛虎图》墨宝。

 

1965年,时年68岁的林运秋逝世,结束了其不凡的一生。斯人虽逝,精神永存,林运秋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忠厚正直、襟怀坦荡的高尚品格,乐善好施、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仁义孝廉、恋祖爱乡的家国情怀在下义人心中树立起华侨不朽的精神与形象,激励着众人奋勇前进、建设家乡。

 


分享到:
潮商活动
  • 活动预告
  • 活动论坛
活动报名

点击我要报名

活动论坛
潮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