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圈>潮汕文化

潮州“大街”往事

2024-07-27 13:03:00 来源:潮州日报作者:郭斯庆


潮州市区太平路,旧称官街,也叫大街,过去一直是潮州古城的南北中轴线。早在《永乐大典》宋代潮州城图中,就有大街的确切描绘。复建二十余座石牌坊后人们也叫它为牌坊街,但潮州人还是喜欢称它为“大街”,因为在城区扩容前它是古城里最宽最长最繁华的街道,在大家眼里它就是北京的王府井广州的上下九。

 

作为一府管九县郡治所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潮州是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民国时期,潮州的经济发展迅猛,蔗糖、陶瓷、绣品远销南洋,商贸发达。至1934年,府城初具规模的座商已有146个行业、2418家,其中大街座商有372家。胡荣泉、吴祥记、瀛洲酒店、千祥金铺、顺发绸庄等几十间百年老字号是其中的佼佼者,不过这些民国时期的商号经过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早已成了国营集体商店。昌黎路跟大街交汇处的“大餐室”就是这种性质的国营饭店。

 

大餐室在那时相当于如今的五星级饭店。说起来惭愧,我虚活一甲子,写这篇小文前一次都没进去过。小时候倒是常常路过,但也仅仅是路过。站在门口往里看,一层大厅里摆放着十来张长方形餐桌,右边是煮粿条汤面汤专柜,左边一列柜台售卖豆浆油条馒头肉包,柜台过去有一道很宽的楼梯,可以上二楼,二楼应该才是餐厅。当时人们普遍兜里比脸还干净,吃得起大餐的少之又少。粿条汤面汤倒是不贵,没肉的五分钱一两粮票一碗,加肉的一碗一毛钱一两粮票。偶尔有人咂着嘴剔着牙打着饱嗝出来,看得我口水直咽,却又不敢唐突进去,囊中羞涩啊!有时好不容易积攒了五分一角的,可粮票紧攥在爹妈手中,只管肚皮不管解馋,想都别想。人一卑微也就胆怯,那会在门口探头探脑垂涎三尺却不敢迈进大雅之门的可不止我一人。

 

计划经济时期,每座城市都有一二家百货商店,是老百姓的“购物天堂”。坐落于大街与西马路交叉口的“潮州国营百货大楼”也一样,是当时潮州城周边的网红打卡地,受追捧程度丝毫不亚于后来的“沃尔玛”、“易初莲花”。大众化的百货大楼窗明几净,一块块小彩砖拼贴成的地板亮洁炫目,楼梯的扶手油光可鉴,顽童们都爱在那上面溜滑嬉闹。琳琅满目的商品货物充斥着货架橱柜柜台。一楼主打被褥布料鞋袜的供售,门口迎面有个糖果饼食专柜,诱人的甜香让饥肠辘辘者驻步不前,常有小孩缠着大人买糖吃,结果往往是,满足要求者一脸幸福地剥着糖纸直往嘴里塞,达不到目的的则心有不甘地被大人拖着,噙着眼泪一步三回头。二楼是品类繁多的日常用品,口缸、水杯、饭盒、热水瓶、锅碗瓢盆,还有钟表、收音机等高档品,林林总总,让人眼花缭乱。三楼除了售卖文具体育用品,有一个特供品专区,那里齐整陈列着一台台缝纫机、一辆辆自行车,都是紧俏货,一般人买不起,不一般的人没批条,有钱也白搭。那时候,如果能拥有红灯牌收音机,华南牌缝纫机,再加一辆亮闪闪的“国徽凤”,这豪华版的“三大件”,肯定是非富即贵人家。

 

兜里有零钱时,我也会去光顾糖果专柜,掏出攥出汗的一二分钱买上一二颗薄荷糖,糖块在口中含着,舌头不时地搅动一下,惬意地感受着那丝丝清凉甘甜的美味。但我去得最多的是三楼,买铅笔、蜡笔、橡皮擦、作业本、乒乓球、羽毛球什么的。上个月整理家里书柜,居然看到一个遗忘多年的红皮笔记本,红皮左上角有雷锋头像,是1972年暑假用过年压岁钱买的,一直舍不得用,珍藏了近十年,1981年上大学时才拿出来写日记的。几十年了,可以成文物啦!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街,古时留下来的三十多座牌坊早已拆除,东西两侧的多是以南洋建筑风格为主的骑楼,听老人说那都是民国时期漂洋过海艰苦打拼的侨胞们斥资建造的,几乎每幢洋楼都饱含着楼主人的辛酸泪赤子情。小时候的我根本理解不了侨胞们的报国爱乡赤子心,更不懂什么哥特式罗马式建筑风格,吸引我的是那门楼墙面镶嵌着的漂亮雕饰,那窗户上花花绿绿的炫目琉璃,那沿街探出的雅致小阳台。

 

跟省内多数地方一样,骑楼一座座紧挨着,连廊连柱。人在廊道下,酷夏不怕日晒雨打,严冬无惧刺骨寒风,是那些走街串巷小商贩最青睐的歇脚地避风港。不管市管人员怎样撵赶,两旁骑楼连廊都会有不少的流动摊贩,有卖凉糕、卖棉花糖、卖甘草水果的,有捏面吹糖、摆棋设局的,还有铡烟丝磨剪刀弹棉花箍桶编篾打铁的。也有胆大的趁着午后市管人员下班间隙,敲锣耍猴兜售膏药。小孩子天性贪玩,好奇心重,那时我总爱去大街闲逛,哪热闹往哪凑,吹糖人手中拉剪出来的龙马狮象,高手对决厮杀缠斗的棋局,翻跟斗耍把戏的红屁股猴子,常常使我流连忘返。

 

将骑楼连廊遮风挡雨功能利用发挥到极致的,当推每年一次的“物资交流大会”。新中国成立之后物资紧缺,需求远大于供给,城乡居民的大多数生活必须品譬如粮油肉燃煤煤油布匹等都得凭票供应。为了缓解供需矛盾,许多城市都会统筹大批轻工业品、土特产品、农产品以及食品举办“城乡物资交流大会”,潮州当然不例外。自1952年开始到1985年一共举办了十九届物资交流大会,从1975年开始每年秋冬都在大街举行,主要集中在中段,起点是大餐室,终点在开元路下水门街交接的路口,约二百多米长。有时参展单位企业多,也往大街东西两边的汤厝巷、西马路、东门街、下水门街延展。我还记得,1982年那届,两头都竖起由竹子搭架而成的大门亭,上面拉着“潮州市物资交流大会”横幅,两侧门柱挂着“振兴潮州经济,推进横向联合”对联。全市的商业、供销、粮食、物资、农业等部门属下的国营集体商店企业以及周边的汕头、揭阳、丰顺等地万商云集。每个展销档口都依借骑楼连廊往外伸出三四米距离,相邻摊点用棉布或塑料布隔开,货物多而杂的还会用帆布撑起顶篷。秋冬雨少,但老天偶尔也会作弄人,万一遇上朔风冷雨,物资往里屯,人缩进廊道,销售照常进行。为招徕顾客,各参展单位企业使出浑身解数,满大街都是大量的床上用品、日常用品、农家用具、地方土特产。到处都是从市内外城内外涌来的人流,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大姑娘小媳妇们一个劲地往无需凭票购买的布匹摊位挤,为了一块心仪的布料一团合意的毛线争得脸红耳赤;精打细算的爹妈们则大袋小包地屯买降价处理的米面油豆酱糖等年货。在凛冽的北风中,胡荣泉的鸭母捻、大餐室的猪肉包、东方红饭店的牛肉丸、浮洋的糕粿、登塘的粿条,热气腾腾地诱惑着走困饿扁的人们。那些天,有钱的狂购,没钱的饱眼福,老城里万人空巷,大街上人如潮涌,场面热闹疯狂,风头盖过国庆春节等喜庆节日。

 

半个世纪风云变幻,大街早已今非昔比。骑楼修葺一新,大餐室不复存在,百货大楼化身为豪华民宿跟“潮州老字号展览馆”,深埋地下几百年的太平桥重见天日,依照原貌复建的21座石牌坊自北向南一溜儿排开,吸粉无数。林立的商号,闪烁的霓虹,蜂拥的游客,彰显新时代新征程中古城老街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岁月如歌,往事成烟。大街发生的陈年往事,很遥远,又似乎就在昨天。我们追忆过去,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当下,展望未来。大街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我们亲历了大街的兴衰荣败,并从中见证了国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积贫羸弱到富强昌盛的巨大转变。有人说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是最幸运的。是的,有幸与伟大的时代同行,我们骄傲!

 


分享到:
潮商活动
  • 活动预告
  • 活动论坛
活动报名

点击我要报名

活动论坛
潮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