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圈>潮汕文化

澄海前沟村豆干制作技艺从清代传承至今 鼎盛时一村有四个“豆干世家” 

2022-03-16 09:44:00 来源:汕头日报作者:吴沛锋 金利明 金泽锋


“后沟烧瓦饼,前沟豆干仔;东沟数鱼崽,后蔡簸蚬筛。”这是在澄海隆都镇各村流传久远的“行当歌”的一小节。其中“前沟豆干仔”,说的就是前沟人擅长制作豆干(豆腐)。一二百年的技艺沉淀,留下了生动感人的行当故事,其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也代代传承。

 image.png

溯源

 

师承客家人 制作技艺世代相传

 

日前凌晨一时许,笔者结伴来到前沟村,找到吴楚楠的豆干作坊,近距离目睹前沟人制作豆干的全过程,聆听老行当背后的故事。

 

村落不大、人口不多的前沟村,拥有如意门豆干、风围内豆干、润记豆干和文祖派豆干4个“豆干世家”,世代传承,迄今一二百年,技艺都是师承客家人的“浮水豆干”。现年50岁的吴楚楠是“润记”第五代传人,对家族的发展史如数家珍。

 

据介绍,“豆干老叔”是润记的带路人。当年前沟村村民吴两明少时家贫,冬天常常带着弟妹到“豆干老叔”家帮忙烧火,煮豆浆。既能取暖,又能得到一点煮浆的锅巴充饥。日复一日,吴两明逐渐长大,“豆干老叔”也放手让其独立操作一些工序。

 

一晃十几年过去,由于“豆干老叔”的儿孙都在暹罗发迹,没有人接手豆干生意,为此,老人把吴两明当作“关门弟子”,把看家本领悉数传给他。从选豆、磨豆去壳,再到浸豆、磨浆、滤渣、压浆,然后煮浆,泼石膏,再舀豆腐入格,压制成一板一板的豆干,最后将豆干切割成块再放进水中泡浸……所有工序,吴两明都认真努力地学习着。

 

创业

 

起早摸黑

 

兄弟同心家业越做越大

 

“豆干老叔”去世后,吴两明召集父母和弟妹们自立门户,以乃父吴德润的名字作为铺号,名曰“润记”。每天半夜就起床磨豆浆制作豆干,赶在天亮之前,兄弟挑担分头赶往各乡各里叫卖,而家中妯娌和小孩则每人一桶在村里各个角落摆卖。

 

吴两明治家严谨,家庭成员团结同心,一直到宣统元年(1909),兄弟没有分家,齐心协力壮大家业。“润记”也从原来只生产浸水豆干等,增加了制作“姑苏香腐”和“烰香腐”(油豆腐)。当年的“润记”“姑苏香腐”是隆都一大特色食品,每块都盖“润记”二字,生意非常兴旺。

 

“润记”的豆干人跨乡过里、穿街走巷,认识了各乡各里的人,被周边乡邻所熟悉,也由此结下了姻亲。短短几十年间,“润记”的姻亲遍布隆都南溪、大巷、樟籍、欧厝、仙地头、后蔡,以及溪南梅州等地。吴两明在家4兄弟共有9子17孙,内外亲戚连结大半个隆都,这也为后来一百年间豆干产业的发展壮大奠下了基础。俗话说,树大分叉,子大分家。1928年春,“润记”家族第三代传人均已成家,大家族才开始分家,各自持家各自发展。

 

创新技艺

 

新式“烰香腐”供不应求

 

分家后,吴两明的弟弟吴两平一家在屋前小巷搭棚制作豆干。

 

由于地方所限,仅设鼎灶,柴烧等堆放于外埕口。有一次豆干才放入油锅中,柴草刚好烧完,他赶紧到外埕取柴,来回两百多步。待搬来柴草,炉火已熄,但豆干已在锅中受热发酵,一块块白白胖胖的,只得先将其捞起来,再生火热油。待到油锅高温时,他把半生不熟的豆干再次放进滚烫的油里。一块块白白胖胖的豆干经过猛油一炸,突然间膨胀成大面包状的小球,比平时大了一倍多。翻翻几下发现熟得很快,皮是金黄色的,很美,口感也非常好,皮酥肉嫩香甜可口。

 

于是,吴两平吴先均父子再取一口大鼎像刚才一样将油温起来,放入豆干温热待至浮起来并且发白,再捞至猛油炸香,结果取得同样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一种新式“烰香腐”就这样悄然诞生,成为市面抢手货,供不应求。

 

辉煌

 

传授手艺

 

鼎盛时全村从业者超70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前沟乡政府集中开办加工厂,生产豆干。“润记”第三代传人吴光镇被聘请为师傅,教授和带领社员生产豆干。短短几年间,教会了村里非常多的人,他们都能独立生产豆干。改革开放之后,当年学会制作豆干的村民们纷纷办作坊,巅峰时期全村从业者70户以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隆都及周边乡镇,一提及前沟,人们都会夸上一句前沟的豆干好吃。

 

据“润记家史”稿本记录,自1890到1990年百年间,润记家族从兄弟4房发展到后来30多户100多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事豆干制作有15户60多人。每逢时年八节,都需要提前10天进行生产,屋前房后可闻煮豆浆的味道。那时候,每天清晨,可见成群的村民用单车载着豆干陆续走出前沟,走向四乡六里;下午,又经常看到来自潮安的山民肩挑柴草进入前沟,卖给做豆干的人家。很长一段时间,制作豆干的柴火堆满了乡里几个大外埕,山草高高叠起,像一座座小山,煞是壮观。

 

入乡进村卖豆干,少不了吆喝叫卖。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吴光镇每天黎明前,挑一担豆干到樟籍乡叫卖。几十年间,豆干在樟籍乡日日脱销。如今在樟籍,只要上60岁的人几乎无人不识这位卖豆干的“白毛老”。吴光镇从少年就开始熬夜做豆干,30多岁已是满头白发。豆干人的“早生华发”,也诉说着行业的艰辛。

 

守护

 

五代传承

 

“润记”两户子孙坚守祖业

 

一二百年来,前沟豆干一直保持着出色和稳定的质量,但生产效率最好和出产量最高还是润记号传人吴先均的子孙,他的曾孙吴豪耀改进传统,使用轻膏重石速成法生产,使豆干吃起来嫩滑又水润有口感,肉质丰厚鲜甜。时至今日,吴豪耀已经歇业十七八年,但食客们还是很想念他的豆干口味。

 

进入2000年以后,前沟年轻一代开始转行转业,制作豆干卖豆干的人少了。“润记”传至第五代,仅有长房吴豪森和吴楚楠两户恪守祖业,默默守望着清代先祖传下来的“浮水豆干”制作技艺。吴楚楠的女儿显然不大喜欢这一老行当,好在正在读高中的小儿子在学习之余,就会到豆干作坊帮忙,让吴楚楠仿佛看到家族产业传承的一丝曙光……

 

★前沟村的“独门秘籍”

 

秘方不外传,制作和下石膏粉是关键

 

制作豆干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选黄豆和烧石膏。前沟村制作豆干的人们都知道,选豆以本地黄豆为佳,中原黄豆次之,东北黄豆最差。后者出浆少,又无韧性,不大适合制作豆干。

 

制石膏粉和下石膏粉,是做豆干至关重要的一项,不能含糊,也是每个豆干人的秘方,不会外传。石膏买回后,要洗干净,晾干,然后用大风炉进行烧制。掌握火候,控制生熟以及用量多寡,都直接关系到豆干的制作难易、口感好坏、质量优劣。

 


分享到:
潮商活动
  • 活动预告
  • 活动论坛
活动报名

点击我要报名

活动论坛
潮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