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圈>潮汕文化

石头村里赞“潮丰”

2022-03-31 08:03:00 来源:揭阳日报作者:蔡幼芳


揭阳空港经济区地都镇西北部,有个小村落叫石头村(古时称上冈)。村落东靠桑浦山,西临榕江水,依山傍水,风光旖旎。

 

春雨霏霏的早春时节,我们来到地都镇石头村采访柬埔寨华侨朱焜先生事迹。在石头村党群服务中心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91岁的石头村老书记朱尖头掰着手指头,深情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朱焜先生爱国爱乡,为家乡做出的桩桩善举:

 

1956年春,他第一次回到阔别30年的故乡石头村,豪爽表示要兴教育才,助力家乡富裕兴旺,捐建了石头侨光中学。该校是地都镇第一所初级中学,也是揭阳县第一所由华侨独资兴建的侨校;

 

1957年,他捐资将石头村崎岖泥泞的村道铺成水泥路,并为村民铺盖晒稻谷的谷埕。得知家乡要发展捕鱼业,村民极需细小胶丝绳织网时,他千方百计购来200斤直径0.5毫米细微似发丝的胶丝绳,赠与乡亲织网捕鱼;

 

1959年,为支援揭阳经济建设,他捐赠了20辆大货车给全县20个公社各一辆,并捐赠两辆小轿车给广东省侨联和揭阳县侨联;

 

1963年,揭阳苦旱,他急援抽水机一部、柴油6000斤,捐赠化肥10吨,帮乡亲渡过早造旱灾和农田缺肥难关,为家乡出现历史罕见的“大旱大丰收奇迹”贡献了力量;1965年,为改善乡亲居住条件,他捐款帮助乡亲建成一排排整齐美观的房屋,让全村200多户村民住上宽敞漂亮的新厝。

 

朱焜的善举,远不止这些……

 image.png

1956年,朱焜为家乡捐建石头侨光中学,其核心建筑“潮丰图书室”至今作为纪念物保留下来。郑楚藩 摄

 image.png

揭阳华侨中学“柬华楼”,见证朱焜对家乡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资料图片

 image.png

原广东省侨联副主席倪宏毅在揭阳侨中建校24周年的题词。

 

历尽磨砺  创业“潮丰”

 

朱焜出生于1911年,幼聪颖,乳名阿贤,商号朱潮丰,又名朱好笑,原籍揭阳地都镇石头村人,家祖业是跌打科和内科医生,其祖父朱朝天行医乡间,乐善好施,常为穷人赠医送药,至今乡人仍赞其祖医德。由于公祖重义薄利,虽家境清贫,但胸怀豁达、为人重情厚义的性格已默化他幼小的心灵。13岁时,其父朱春旺不幸病逝。少年朱焜,下田犁地耕作,上桑浦山砍柴割草,也下榕江捕鱼捉蟹,虽勤劳力作助寡母持家扶养弟妹,然仍家贫不得温饱。

 

1925年,15岁的朱焜泣别慈母弟妹,搭乘元利洋船孤身抵达柬埔寨寻找母舅以求生计。母舅林振汉(揭阳渔湖圆镜乡人)侨居柬埔寨多年,厚道本分,于山村垦殖农田为生,勤俭度日。朱焜寄居母舅家中,帮助田间农活,然而年少的心灵,酝酿着立志创业的雄心壮志。

 

1931年,朱焜离开母舅来到柬埔寨国都金边,寄居于海旁街陈双兴号,摆卖水果小摊。他倔强的个性,壮健的体魄,自然不甘愿总做唯图日食的小买卖。1935年,他离开金边,前往柬埔寨最偏僻、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砍伐制作木船用的木材,顽强地迈上创业的道路。柬埔寨处于热带地区,深山密林遍地,但蚊虫蛇蝎以及大头红蚁遍布山野,到此谋求发迹者,大多惊栗而走。但朱焜以惊人的毅力,披荆斩棘,磨血流汗,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从一个伐木者发展成一家木材货栈的主人。在艰苦的创业中,他勤俭积聚了财富,并大胆果断地进军商业贸易,以运筹帷幄的气魄成功地做成了一笔笔生意,在柬埔寨、泰国、越南等地拉开了贸易线,商业的版图逐步扩展到香港、台湾、法国、比利时等地区和国家,事业蒸蒸日上。他取“潮丰”为商号,“潮”寓意家乡是潮汕,“丰”意为富裕。

 

朱焜乐善好施,为人侠义心肠,当有华侨在异邦遭受不公平待遇或遭遇困境时,他总是施以援手,故深受华侨爱戴。

 

经黄意(1882~1964,柬埔寨前首相,揭阳普宁洪阳富袋村人)的介绍,朱焜结识了宾努首相。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略柬埔寨,朱焜和当地人民一道积极抗日,并对处于极端困境的宾努给予全力支持和帮助。正是患难见真情,使宾努万分珍惜这种友谊,从此肝胆相照,此后几十年间,亲密如兄弟。

 

1953年,柬埔寨摆脱殖民统治宣告独立,朱焜积极增进柬埔寨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为中柬两国建立邦交奔走出力。

 

上世纪60年代初,宾努来中国广州疗病,朱焜专程来陪伴他。宾努身体康复后,周恩来总理专机邀请宾努往东北沈阳参观工业建设,并从旅顺乘军舰前往大连。朱焜也受邀陪同,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他看到周总理这样亲切、热情、平等地接待柬埔寨首相,深受感动。

 

崇根报本  兴学育才

 

83岁的朱绍举曾任地都镇侨联主席,他激动地回忆起五六十年代朱焜回家乡所做的善举。他说:“朱潮丰先生身在海外,心向祖国,情恋家乡,深知振兴国家必先兴学育才之理,乃更热心于家乡教育事业。乡亲感其盛德,勒碑刻铭,传教后人。”

 

朱绍举还向记者诵读了当年立于侨光中学大门顶背面的《为朱潮丰先生捐款建校铭》碑文:朱翁潮丰,揭邑石头村人,少时旅柬,于兹历数十年矣。然乡梓之念,爱国之忱,翁亲而系之。丙申之夏,翁托其经理李君从柬返梓,寄言谆谆,关切故乡兴革,咨询祖国成就。爰兴义举,捐款建校。翁爱国爱乡爱教育事业之精神,深为乡众之颂扬。

 

于今校舍兴建,堂皇壮丽,莘莘学子,相继入学,望屋宇而感慨,见壮举而思源。听咿唔不辍之音以悦耳,闻孜孜向学之语而乐怀。他日乡梓教育事业之蓬勃,人材之旺盛,将与先生有所关系焉。为志美举,是为斯书。

 

丙申年孟冬立记者在《揭阳乡土录》《揭阳县志》以及揭阳华侨中学校史中,查阅到朱焜为创建揭阳华侨中学作出积极贡献的记载。

 

1957年1月1日,揭阳华侨中学于榕江南河畔举行奠基典礼,由柬埔寨的朱焜、陈礼荣、魏怡隆以及马来西亚、泰国等华侨所捐款项作为建校首期经费。半年后,第一期4幢12间教室相继建成。1958年春,朱焜在广东省侨委办公室副主任黄声陪同下莅校参观,为揭阳县有侨校之创立而自豪。面对校舍不足,设备简陋,他表示尽力筹集资金兴建教学大楼。不久,朱焜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市为集捐教学楼举行宴会,在他的带动下,侨胞即席纷纷解囊,有的未参会侨胞还闻讯送款捐助。建楼期间,朱焜专程来校详询建楼情况,多方指导,其时建楼所需的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也从海外运来。1959年,教学大楼建成了,它凝聚着柬埔寨华侨爱国爱乡的赤子深情,名为“柬华楼”。“柬华楼”以12间教室三层高楼的雄姿矗立在南河之畔,坐落于学校入门中央。

 

1962年11月,揭阳华侨中学举办庆祝5周年校诞,柬华楼正中横匾上“揭阳华侨中学”6个浮雕金字闪闪发光,字迹秀逸,笔韵雅致,这是80高龄的全国华侨事务委员会主席何香凝的珍贵手迹。朱焜的夫人亲自在香港精心制作2000本精美的笔记本,封皮上面印着“学贵乎勤”四个隶书金字,鼓励侨中学子勤奋学习。

 

谆教后代  不忘乡根

 

上世纪40年代,朱焜已经成为柬埔寨华侨社会的侨领,但他仍保持着勤俭朴素的美德,穿着简朴,出门不讲排场。他经常蹬着那辆上世纪30年代的自行车,好像这样会使他不忘艰苦创业的岁月。他饮食很简单,有时外出饿了,就在路边放好自行车,随意吃点东西。他最爱吃富有乡土味道的炒粿、粿条汤,不认识他的人,都不相信他是个大富翁。

 

朱焜个人生活虽简朴,但对社会建设和福利公益事业常引为己任。他爱居住国柬埔寨,也爱自己的祖国和家乡。他捐赠给柬埔寨的医疗和教育事业(包括华侨社会福利等),每次都冠于群商,而每次都不留名。他多次回祖国故乡探亲,都谢绝欢迎仪式,每次都要吃家乡的白粥,几片萝卜干、几条油炸泥鳅,让他吃出了浓浓的乡味乡情。他50年代曾在揭阳设立基金会,用利息对家乡困难亲友进行生活补助和春节慰问。朱思为是朱焜的堂侄,他对记者说:“很感激困难时期堂伯的雪中送炭。”在参观建设中的汕头市华侨小学时,他和夫人捐赠13000元赞助学校扩建校舍。汕头市华侨小学是新中国成立后潮汕地区第一所由海外华侨及归侨侨眷捐资兴办的小学,在潮汕华侨史和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他参加揭阳华侨中学教学楼建成典礼,当大家请他写上捐赠的芳名时,他说:“为家乡做点有益的事情是应该的!如果真要写名,就记上‘朱好笑’。”虽然这是他杜撰的名字,但“朱好笑”这个名字却不胫而走,他热爱桑梓,捐资助学,支持家乡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的事迹,早已传播在潮汕大地上。

 

朱焜生有5子6女。他非常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曾把孩子们送回祖国读书,他谆教后代,爱国爱乡,勿忘家园,无论身处世界何方,“根”永远在中国!

 

上世纪70年代柬埔寨战乱,朱焜数十年苦心经营的商业毁于战火。此后,他移居比利时,虽未能再返故里再叙乡情,然思国怀乡之情更切,更加期盼祖国繁荣富强。他海外繁衍已历数代,桂馥兰芳,后代子孙均秉承其爱国爱乡精神,胸有志气,各自创立事业。

 

1981年,揭阳华侨中学举行建校24周年庆典,广东省侨联副主席倪宏毅题词:“纪念当年旅柬侨胞立基业,且看今朝侨胞榕人展宏图。”朱焜的第三子朱钦文和长女朱桂兰应邀前来揭阳侨中参加庆祝活动,随后,姐弟俩在揭阳县侨联副主席李绪明、黄通等的陪同下,来到家乡石头村探望乡亲,并转达朱焜对乡亲的致意。

 

2010年,朱焜在香港辞世,享年100岁。

 

心怀乡亲的人,乡亲永远怀念他!

 

侨光的赞美

 

彭妙艳

 

壬寅虎年早春,揭阳日报记者参观侨光中学旧址及侨资助建民舍,采访朱焜事迹,同行的我颇有感触,想到:慈善事业的光彩是不易褪色的,心怀乡亲的人,乡亲永远怀念他。

 

作为著名侨领,朱焜在年仅十五岁时就由故乡只身投奔在柬埔寨的母舅。他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历尽艰难,终于成为富甲一方的华侨。

 

他感恩祖国、感恩故乡对其成长有过的各种关怀,于是不遗余力地反馈、报答,在其家乡地都石头村,他于1956年独资捐建了揭阳全县第一所侨捐中学,时还捐资帮助村民每户建设一间住房。

 

朱焜的捐助,有效地改善了乡亲的居住条件,而他所捐建的侨光中学,则改写了地都没有中学的历史,对地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个巨大的推动。半个世纪以后,地都因为教育发展而成为文化乡镇,石头村大多数村民也因经济发展而住上现代楼房,但是,他们认同这与朱焜当年的贡献有直接关系,正是他的善举,在这些历史性巨变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对于朱焜当年的善行,念念不忘。乃至随着要求的提高,校舍需要改造,但作为侨光学校的核心建筑“潮丰图书室”,还是作为纪念物被完好保留下来。

 

侨光学校的被地都人民珍视,因为它是本籍海外赤子的拳拳爱国赤心的物化,是其冀盼故乡尽快摆脱贫困落后,过上繁荣兴旺日子的心愿展示。中国人重视美德,而所谓美德包含许多方面,有丰富的内涵和表现方式,而兴学育人,扶贫济困的慈善行为,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因为它不但可以解决受惠者的眼前的暂时的困难,更具有素质培育,优化造就的长久效益,因而是最具光彩的行为,而其由侨胞来完成,来践行,便成为“侨光”。侨光是善行,但又不是一般的善行,久久放射着道德光芒。

 

侨光的再度受到宣传,而我乐于为之写上几句话,正因如此。

 


分享到:
潮商活动
  • 活动预告
  • 活动论坛
活动报名

点击我要报名

活动论坛
潮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