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圈>潮汕文化

潮阳棉北将军山惊现吴丙墓信息,笛套音乐在潮汕传播的故事

2023-05-26 11:35:00 来源:汕头日报作者:


笛套音乐于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行内人士都知道,潮阳笛套音乐的祖师爷是吴丙乐师。然而,吴丙的墓葬位于哪里,却不为人知。经吴氏子孙多番寻觅,不久前,在潮阳棉北将军山惊现吴丙墓信息。

 122577_6d8544f3-04c9-472a-8f41-11e2910a13e1copy.jpg

据《大潮社·潮汕名贤》载,南宋末年(1278),宋帝南逃,丞相文天祥率领勤王之师到达潮阳。当时任宋室左藏朝散大夫的吴丙(字汝光)随师抵潮。吴丙生平酷爱音乐,又是宫廷乐宦,因而带来乐工、歌伎、礼乐等资料。宋亡后,吴丙定居潮阳棉城,他所带来的乐工部分随他在潮阳安居落户。《潮州府志》卷二十九载:“天祥起兴趋潮,丙与俱知大厦不支,遂家潮阳为潮阳人,晦迹方外……”南宋之宫廷音乐自此流播潮阳,后经历史的演变和乐工们代代相传,潜移默化地吸纳融合地方音乐而发展成为具有潮阳地方特色的音乐。

 

又据《潮阳姓氏丛谈》载:“吴丙,字汝光,广西永福人。宋祥兴间进士,官朝散大夫、提辖行在左藏库,赐紫金鱼袋。宋末随文天祥勤王至潮,料宋室必亡,遂携眷落籍,为潮阳县城吴氏开基祖……”

 

从上可知,吴丙作为潮阳县城吴氏开基祖并无异议,特别是他将宫廷音乐带入潮阳传播,后世更将其奉为潮阳笛套音乐的祖师爷。

 

“赏仙会”是潮阳乐人所熟悉的一种传统民间音乐表现形式,起源于元代。当时应是受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挥师潮阳丹心报国精神所影响,潮阳乐人和宋代遗老们为志亡宋之恨,每年旧历八月十八日晚,在棉城南坛演奏宫廷笛套音乐,借以怀念前朝,怀念吴丙,抒发忿懑之情。“赏仙会”代代相传,至今潮阳乐人仍以这种形式传承笛套音乐,可见吴丙所传播宫廷音乐为潮阳人所喜爱,同时为潮阳人所发扬光大。

 

吴丙既是潮阳吴氏先祖,更是潮阳人共有的文化先驱。然而因为历史的风风雨雨,最后在潮阳落地生根的吴丙,后人却找不到其墓葬。直至不久前,吴氏后人在棉北将军山发现有关吴丙墓模糊信息的石刻,激起我们一帮文史爱好者前往探看的兴趣。我们一行七人在吴氏后人陪同下,驱车来到将军山,走了六七分钟山路,便抵达目的地。

 

在半山的一块巨石前,我们看到一幅石刻,字体已模糊难辨,估计至少上百年没刷油上色,幸好依稀还可辨出有三行竖写的字。我们立即进行拓印,经几小时努力,最后字迹终于显现出来:“十代孙乐夫大吴公附葬于/宋朝御葬始祖朝散大夫墓右/大明嘉靖岁在癸未孟春誌”。


 122577_10f19229-32d8-40a9-bbf8-022d21fec8b5copy.jpg


从碑刻内容,可得出如下信息:

 

一、吴丙的第十代孙名叫吴乐夫。

 

二、朝散大夫吴丙是吴氏始祖。

 

三、吴丙墓属于御葬。

 

四、吴乐夫墓位于吴丙墓右边,反过来说,吴丙墓便位于吴乐夫墓左边。

 

五、吴乐夫墓建于明朝嘉靖癸未年初春,即公元1523年,距今接近500年。

 

六、碑刻是为吴乐夫墓所刻,乃恐后代遗忘而纪事。

 

循着碑刻内容指示,我们在大石下方约百米处,找到了吴乐夫墓,从中也可看出,刻字的大石当时应是吴乐夫墓的后枕石。在石上刻字,既作说明,也是为了保护石和墓。试想,有“御葬”二字,相当于得到皇帝保护,谁敢随便动它?

 

吴乐夫墓外观为全坚石,碑石高约2.5米,宽约1.8米,厚约0.42米,没有什么花纹,三折两伸手,伸手外边为两方柱,柱上各有葫芦,显得古朴、简约、厚重。从这规制,可见当时墓主或子孙在社会上是有相当份量及影响力的。

 

透过吴乐夫墓及其纪事碑,我们仿佛窥探到了潮阳吴氏沉甸甸的家族文化底蕴。不过,有点令人惋惜的是,在吴乐夫墓左边,我们寻寻觅觅,却尚未找到吴丙墓踪迹……

 

也许吴丙老夫子的英灵,早已融入了山山水水,滋养着世世代代的吴氏后人!而吴丙老夫子的乐韵,早已铸成了一座礼乐丰碑,矗立在千千万万潮阳人的心中!

 


分享到:
潮商活动
  • 活动预告
  • 活动论坛
活动报名

点击我要报名

活动论坛
潮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