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老生王”张长城
2016年11月15日 14:51 来源:汕头日报作者:
许多年以前,当我第一次见到台下的张长城时,一时间,几乎难以将他与潮剧舞台上不畏权贵的王佐、运筹帷幄的海瑞、大义灭亲的盖纪纲联系在一起,心内顿生疑窦:这就是叱咤潮剧界、风靡海内外的“活清官”张长城?这个头,这身高,怎么与台上高大的人物形象相去甚远……正在疑惑之间,只听得他用戏里的道白打了个圆场,一开腔,便把在场的人给震住了:果然不同凡响!没错,正是他——潮剧的“老生王”张长城!
怪不得行内人说,别看张长城平时其貌不扬,可一旦穿上戏服,踏上戏棚,便仿若“戏神”上身一般,霎时像变得光芒万丈!“百闻不如一见”,如今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11岁入行的张长城,活跃在潮剧舞台超过一甲子,塑造经典人物无数,无论是《张春郎削发》中尊礼崇法的张崇礼、《春草闯堂》中位居首相的李仲钦,还是《陈太爷选婿》中惠政怜才的陈仕颖,《飞龙女》中执法如山的老熊浩,《续荔镜记》中工于心计的陈伯贤等等,人物迥异多彩,角色栩栩如生,呼之立见。而从童伶时代走过来的他,一生经历颇多,戏里戏外,留下了诸多值得玩味的故事。
卖身童伶 苦练成才
1933年4月,张长城生于潮南区成田镇沙陂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少时失怙,母亲艰难地拉扯着他们兄弟姐妹几人,家庭环境十分艰辛。排行老三的张长城从小负薪牧豕,过着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的生活,小小年纪便经历了世态炎凉,尝到了人世沧桑。
“家有三斗粮,不入梨园行”,这是当时人们对“做戏”的真实大度。旧时伶人被称为“戏子”,地位卑微,一旦卖身为童伶,境况更加悲惨,“关津渡口,各安天命”,但凡家里有吃的,都不会让孩子去做戏。可做戏,对当时缺衣少食的张长城到底是一种生路啊。他先是在草台班子里跑龙套,11岁那年,以3斗米的“身价”,卖身到中一枝香戏班当童伶,后又辗转到老三正顺等戏班。
或许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在三正顺,张长城开始学小生行当,由名教戏卢吟词先生执教。可所谓的“名师出高徒”在张长城身上并不奏效。老师虽好,无奈自己身材瘦小,形象不潇洒,高音又唱不上去,一上台便经常被喝倒彩。谁能想到,如今的潮剧老生泰斗、一代宗师,曾经演戏却如此不受待见。观众不买账,对演员来说,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这样碌碌无为地熬过漫长的年月,直到1959年,张长城得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迎来了演戏生涯的“曙光”!广东潮剧院四团排演古装潮剧《素月孤舟》,他首次转演老生,在剧中扮演主角洪承畴。
到底是“杞梓之材”,这一次的转行(当),让张长城“否极泰来”,他扮演的洪承畴形神俱佳,广获好评。原来,深知自身“短板”的张长城,为此下足了一番苦功,从穿戴、台位、身段、动作等方面都进行了扬长避短的特殊处理:为显魁梧高大,他将别人两寸高的靴子加至四五寸,又在戏服底下垫上厚厚的棉袄,且戴上挂须,掩盖了人矮嘴阔的缺点;表演上则多采用正面亮相,少用侧身,且不拘囿于程式,将潮剧老生举至眉梢的“朝天指”、“翻指”等大胆举过头顶,给人以伟岸挺拔之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老生发轫的成功,成为张长城艺术生涯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华丽转身”,他从此一发不可收,先后扮演了《金山战鼓》的韩世忠、《闹开封》的王佐、《刘明珠》的海瑞、《回书》的刘智远、《辞郎洲》的张达、《赵氏孤儿》的程婴、《汉文皇后》的刘恒、《铡美案》的包拯、《八宝与狄青》的杨宗保、《回窑》的薛仁贵、《磨房会》的刘智远、《齐女情》的齐桓公、《王茂生进酒》的薛仁贵、《蓝继子》的蓝宗麟、《赵少卿》的赵少卿、《李治登基》的李世民等众多经典老生角色。
“公堂戏”成一绝
说起张长城的《闹开封》,那是让万千观众倾倒的“公堂戏”。每次看戏,听他念:“开封三尺法,凛凛正纪纲。忠怀吞瀚海,正气压泰山。”那种神情,那种气场,不怒自威,无可匹敌。
“把戏(魔术)无真,艺术无假”,这是张长城常挂在嘴边的话。的确,艺术容不得半点虚假,所谓“台上一刻,台下十年”,他自身从被喝倒彩到备受推崇的艺术经历便是最好的例证。如果没有真正的实力,如何能在群星闪烁的潮剧界成为老生的执牛耳者?张长城另一艺术特点是“满眼是戏”,眼睛是戏剧人物的灵魂。他深谙“传神写照最在阿堵中”的行话,通过刻苦训练,锻炼出一双炯炯有神、熠熠生辉的“会做戏”的眼睛。他对“眼功”的运用可谓功夫独到、自成一家。《闹开封》中,面对出身豪门贵胄的王氏一再的逞刁使奸,王佐怒发冲冠,气愤至极,字字千钧地念道:“清官难为,民怨难伸,我何颜再戴乌纱帽!”话音刚落,将头一仰,纱帽嘎然向后抛掷出去。那种力量,那种气势,看得人热血沸腾!从他眼中我分明看到了一个为民伸冤、正气凛然的青天,又仿佛看到了他成长的经历、少年时的梦想在舞台上的投影!原来,年少家贫的张长城在旧社会多受欺凌,使他从小便立下了伸张正义、除暴安良的志向。成年后的张长城没有坐上“官衙”,而成为一名伶人,舞台便成了他秉公执法、为民除害的“法地”。他将人生的甘苦体验完完全全融入戏中,《闹开封》、《飞龙女》等戏,是他用生命的经历在演出。他将生活的体验化为戏曲程式,激面、抖须、甩发、水袖等动作,随戏而生,应戏而用,张弛有度,轻重有节,急缓有序,起承转合,恰到好处,将潮剧老生艺术推向一个高峰!张长城说,每演到这一处,全身的血液几乎都冲到脑门上去,完全是物我两忘,进入了戏境。
不过,像他这样的潮剧老倌昔年亦曾有过“马失前蹄”的“糗事”。解放初期,一次潮剧团在汕头演出《花木兰》,张长城在剧中扮演元帅角色。有一天晚上,在演出中突然响起防空警报,全场熄灯,演出嘎然而止,整个戏院漆黑一片。中间休息的张长城遂将挂须卸下挂在道具墙上。待到警报解除、演出接续,张长城走上舞台,一边念“本帅……”,一边伸手捋须。糟了,匆忙之间竟忘记挂上须子了!“老老戏做到唔知(忘记)挂须”的张长城,从此更加注重演出前的准备,演出中更是一刻都不敢松懈。
百姓喜欢的艺术家
张长城家里的墙上,挂着一大帧照片,那是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接见他的图片。1963年周恩来出访亚、拉、非等国家归来,途经广州,在省交际处观看了潮剧现代戏《杜鹃山》(选场),并亲切接见扮演农民英雄乌豆的主演者张长城等人。他记得周总理和蔼可亲地对他说,要培养100个书记容易,而要培养1个艺术家就难啦。这是张长城一辈子铭记在心的一句话。
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古装戏后,张长城调至广东潮剧院一团,稳居潮剧第一老生的宝座。1987年,张长城晋京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获文化部嘉奖,尔后又夺得第四届广东省艺术节演员一等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全国地方戏曲交流演出荣誉表演奖。他一生数登银幕,《告亲夫》、《闹开封》、《刘明珠》、《张春郎削发》先后被摄制成潮剧艺术片,流行于海内外,他饰演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由此赢得潮剧“活清官”、“老相爷”、“老生王”的声誉。
饱尝过少时“寒彻骨髓”的苦楚,经历了初入行时几近“山穷水尽”的无助,又享受过作为一代名伶的极顶荣光,在新旧社会的变换中,张长城历经了人生的大起大落、生活的大喜大悲,以及艺术生涯的酸咸苦辣甘。虽然历经沧桑,但张长城性格达观,每次见面总是给人神朗气爽、神采奕奕、谈笑风生的印象。熟稔之后,不时与我辈扪虱倾谈,信手即来,兴起时,还不忘说上一句道白,起身来一个老生招牌动作!作为省级潮剧代表性传承人,几年前,张长城筹资拍摄了《回书》、《闹开封》、《磨房会》等折子戏,以及《梦会》、《舍子》、《执法如山》、《审子》等专场,利用光电技术为潮剧老生表演艺术储存影像资料。晚年的他身患哮喘,走几步路都会气喘,但每当为徒弟示范时,那台步那手法,依然气势如虹,艺惊四座。
张长城对新生事物永远抱有好奇之心,在八秩之年,见年轻人都用3G手机,心血来潮地约上笔者前往手机店选取一部触屏手机,笑称自己亦是“80”后。每次接到演出邀请,他不顾年事已高,每每践约,或在粤东或赴穗、鹏城,乃至远渡重洋到东南亚一带献艺。或许是儿时的经历,或许是天性使然,成名后的张长城交游甚广,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皂隶,九流三教的朋友都有,但他心中总有一块柔软的位置,一种悲悯的情怀,一如既往地牵挂着芸芸的劳苦大众。暮年的他,行以躬亲参与慈善活动,为援助玉树孤儿义演售碟、献唱募捐,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平民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