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第50期全球潮商共建海上丝绸之路>古今海丝路>南澳Ⅰ号出水 揭海丝路之迷

南澳Ⅰ号出水 揭海丝路之迷

2014年11月01日 10:20 来源:天下潮商网 作者:陈少斌


  南澳素有“粤东海上明珠”之称,地处汕头市至香港、福建厦门、台湾高雄之间,水上交通发达。在历史上,南澳曾是中国东南沿海与国际交通贸易的海上重要通道和船泊集结地,同时也是著名的走私贸易据点。可以说,南澳岛自古以来便是军事重镇、交通要道、重要贸易通道。明朝正德十五年(1520),明代学者黄省曾的《西洋朝贡典录》、法国人伯希和的《交广印度两道考》都多处记载郑和下西洋舟经南澳岛。由此,明朝时期南澳岛就有“海上互市之地”的称号。自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盛期。到了明朝,海禁导致民间海外贸易被迫转为走私性质的私商贸易。

 

  2007年,渔民在南澳岛东南三点金海域的乌屿和半潮礁之间作业时,无意间发现了一艘古沉船。这是南海海域发现的又一艘保存相对完整,又载满珍贵瓷器的古沉船,根据发现的先后这艘古沉船被命名为“南海Ⅱ号”。而后在2009年9月25日国家文物局将“南海Ⅱ号”更名为“南澳Ⅰ号”。2010年对舱内文物进行发掘,根据专家判断,“南澳Ⅰ号”是一艘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的古船,瓷器主要来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民窑。截至2012年9月,“南澳Ⅰ号”已经完成第三轮打捞,共出水文物近3万件。“南澳Ⅰ号”的发现,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提供珍贵的历史材料。同时,“南澳Ⅰ号”古沉船也为汕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提供了佐证。

 

  “南澳Ⅰ号”出水文物

 

  “南澳Ⅰ号”为何能在海底保存800余年?省文物考古所研究专家崔勇表示,“南澳Ⅰ号”沉没于20多米深的海底,周身也有柔软的细沙包围,尽管甲板裸露在海水中,但上面有一些珊瑚覆盖。另外,有专家分析,正是由于附近多暗礁,许多船只只过而不停,才保证了“南澳Ⅰ号”沉睡海底数百年而不被惊扰。

 

  “南澳Ⅰ号”出水大量的青花瓷,这些青花瓷大部分瓷盘属于漳州窑系的瓷器,其瓷胎比较厚重,青花的颜色有点偏灰暗。小部分瓷杯是来自景德镇窑系的,瓷胎比较薄,青花的颜色比较鲜亮,瓷胎比较好。景德镇瓷器只占出水瓷器中的小部分,这说明了光靠官窑出产的瓷器已经无法满足对外供应的需求,民窑产品在当时经济发展的状况下应运而生,这无疑为研究当时的生产、经济、外贸情况有着很大的帮助。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南澳I号”水下考古队队长崔勇表示,“南澳Ⅰ号”是继“南海Ⅰ号”出水后,古海上丝绸之路上又一重要的实物例证。“南澳Ⅰ号”上出水的文物均是民窑的瓷器,这些瓷器釉的厚度、胎的厚度,器形、器物,都能透露出中国古代远洋贸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丰富信息。

 

  印证“海丝”途径南澳

 

  此外,在“南澳Ⅰ号”船载文物中,还发现了为数不少的铜钱和一摞摞堆积的铜板。“这些铜板和铜钱,要不是走私,也是夹带。实际上从宋朝开始铜料已经实行了禁运,明朝万历年间更是如此。”孙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海上贸易者通过利差,可以贩运铜钱或铜材在海外换来更多的银两,赚取更高的利润。

 

  根据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介绍,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一样,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道路网。但目前学界对于海上丝绸之路在古代贸易史中究竟有多大的影响仍然存在争议。李季指出,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出现的时候没什么太大的影响,主要是满足皇帝、贵族等上层统治者对海外奇珍异宝的需求,运输的是一些高档的丝绸、瓷器等奢侈品。“汕头‘南澳Ⅰ号’出水的文物说明当时的贸易已经跨越了最早的海外贸易,即奢侈品之间的交换。也说明那个时候的海外贸易已经进入到民间的生活,是沿海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已经很大了。”

 

分享到:
潮商活动
  • 活动预告
  • 活动论坛
活动报名

点击我要报名

活动论坛
潮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