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3 12:55:00
汕头日报
大字
潮剧《柴房会》,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就以唱功闻名。1961年,这出戏来了“大变身”,不仅有唱功,还加上了一把梯子,让演员们唱做并重。当时由名丑李有存扮演“李老三”,备受赞赏。到了1980年,这出戏再次复排,扮演“李老三”的方展荣一鸣惊人,从此名扬海内外。《柴房会》成了潮剧“黄金十年”里最知名的剧目之一。“李老三”这一角色也成为经典,让一代代潮汕人念念不忘。
“鬼魂雪冤”
传奇故事引人入胜
《柴房会》故事,最早是由南宋的洪迈在他的《夷坚丁志》书里写了一篇《张客奇遇》的故事。后来,冯梦龙把它编进了《警世通言》,作为《王娇鸾百年长恨》的开场白。
随着时间推移,这个故事的人名、地名换了又换,但主题始终不变——鬼魂雪冤。女主角的名字从廿二娘到穆廿二娘,再到穆小琼,甚至只叫寡妇,但不变的是她那高洁的秉性和对爱情的忠贞。男主角从张客到张乙,再到张某等,都是做小买卖的,但面对艰险,他们敢作敢当,除暴安良。负心汉则先后叫杨生、杨川、杨枢,而冤魂索命的地名则有饶州、金陵、苏州等。
故事不仅在文人雅士中流传,还慢慢融入了民间传说。比如,在广东饶平的三饶镇,就有“莫二娘打破鼓”的故事,现在还存有“打破鼓”的遗迹。
唱做并重
一把梯子救活一出戏
翻开《潮剧剧目汇考》,里面记载了《柴房会》的不少幕后故事。20世纪初,老正天香、老正顺香等戏班,都有演出《柴房会》的折子戏和本戏。那时候的《柴房会》并没有“惊鬼”的情节,这可能是因为故事的源头是人鬼梦会,演员们在舞台上更多的是用唱功来表达情感,而不是靠别致的做功。直到1961年,正顺潮剧团在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灌录了《柴房会》唱片,由蔡锦汉和李玉莲演唱,依旧采用了旧本,以唱功为主。
1961年,广东潮剧院艺术研究室整理《柴房会》。剧本整理魏启光、卢吟词,作曲卢吟词、陈华,导演卢吟词、郭石梅。
一开始整理《柴房会》时,老艺人卢吟词、郭石梅想到原有的单折旧本以唱工为主,整理本应在做工上加以创新,但一时难以突破。这时恰好名丑蔡锦坤来访,提到师公曾演文明戏《双救星》,剧中人情急之下跑到楼上。卢吟词、郭石梅由上楼想到楼梯,就在戏里加了一把梯,并借鉴了广东汉剧,从而让老三惊鬼时有了爬梯、溜梯等表演。
编剧魏启光是编喜剧高手,能构思细节,又有过人的文字功夫,对方言俗语积累深厚,创作时慢工出细活,有时为了想一句念白,就要花三夜三日时间。旧剧只有李、莫对唱,魏启光在对唱之前编创了投店、惊鬼。老三开场白“为生计,走四方,肩头做米瓮”如顺口溜,后成为百姓口头禅。惊鬼请李姓神仙一段,更是神来妙笔,连济公俗姓李也被“请出来了”。开场时舞台上并没有摆设梯子(这和1980年演出本有区别),魏老匠心在老三初进房时,想借扫帚打扫,店家说“扫帚在梯后”,由此埋下伏笔。到老三惊鬼,发现门被反锁,急想上楼,才从台侧拖出梯子来,惊峰突起,引人入胜。如果大幕开启,梯就在台上,则少了悬念。
经过精心整理的《柴房会》焕然一新。编剧洪潮曾评价:从剧本到舞台人物形象采取“三变”:变鬼气为人气,变悲剧为喜剧,变唱工戏为唱做并重。
朴实诙谐
李有存演活“李老三”
《柴房会》由李有存饰李老三、林玩贞饰莫二娘,广东潮剧院一团演出,极受欢迎。首演当晚,吴南生同志到现场观看指导,看后提议莫二娘用手撩开蚊帐一段,可改用机关装置,使水袖一拂蚊帐自开,以此增强舞台效果。第二晚演出时,这一提议便得到落实,将一根长绳引到后台,由后台人员配合演出拉开蚊帐。
李有存的表演朴实诙谐,把握人物到位。李老三是卑微小贩,自始至终忠厚、本分;遇鬼之初,他胆小怕事,连说话也轻声;知悉冤情后,激于义愤,有了惩恶扬善正气。1962年3月4日,《汕头日报》发表了署名幼子的《逼真动人的演唱——看李有存演“柴房会”》,其中对“溜梯”表演有如下评价: “在这梯上,李有存作了令人叫绝的技巧表演。他爬上梯子后由于一时心慌意乱,分脚朝下直滑跌落倒地;又猛地跃起复上,双脚钩格,头朝地面,双手急速抖颤。死的舞台道具给他演‘活’了,更好地衬托了人物彼时的心情。这里的溜梯动作,是潮剧院一团这次发掘出来的潮剧湮没已久的传统表演技巧。”林玩贞的表演也紧贴人物,其中为让老三信其为鬼魂,配合“你若不信,就且一看”,她有一个“卧云”动作,将全身蜷成“一粒螺”,伏在地上。“卧云”造型优美,能够形成强烈的舞台冲击,也有助于让老三惊觉是鬼魂到来。
传承创新
方展荣一炮打响
1980年,广东潮剧院重排《柴房会》。剧本整理魏启光、卢吟词,作曲卢吟词、李廷波、陈华,导演卢吟词、郭石梅,艺术传授李有存。20世纪80年代初,演出阵容是方展荣饰李老三,吴楚珊、吴玲儿饰莫二娘,杨应森饰店家。
对该剧的排演,在谢彦《潮剧老艺人口述传承》一书中,方展荣曾有以下回忆:1980年,潮剧接到第二次出国演出的任务,李有存师父准备演《柴房会》。我们一路演出,从汕头、潮阳、棉湖到桂岭,10月20日在揭阳桂岭。师父一直在排《柴房会》,22日早上合乐,师父在梯子上突然失声了,当时他57岁。师父对我说:“弟啊,你弄你弄吧。”这部戏我小时候学过和演过,现在再学,就是再提升。我一路跟着学过来,过程大概有一个月。10月23、24日,我在桂岭演《柴房会》,“踏死人”了咯。我当时也没弄明白怎么回事,怎么溜一下梯,整个戏园就咆哮起来了。之后在汕头演出,整个文化宫也是咆哮起来。后来去香港、新加坡、泰国演出,剧场效果都是一样。
关于李老三人物的塑造,方展荣在《潮丑艺谭》一书中有详细说明,摘要如下:我在表演上,除了继承李有存师傅的艺术外,大胆地结合自己的专长,演得比较开阔轻松。李老三虽是一个出身低微的人,但他憨厚、忠直、诙谐、憎爱分明,见义勇为。因此从行当上,如若单以传统的裘头丑程式,是不足以表达人物性格的,所以表演上我跨越了踢鞋丑行当,借此以表现李老三的侠义气概。“惊鬼”时,我又结合了武功基础的特长,大胆地运用“后扑虎”来揭示李老三那突遭惊吓神态;以“拿顶式”溜梯动作,来刻划人物的惊慌失措;以夹动竹椅来表达角色的余悸心理,力求层次分明,加强舞台效果。
《柴房会》里的惊鬼、溜梯等特技表演,让人拍案叫绝。方展荣在《老师教我懂得“六角头”》一文中,说到了师傅李有存对这些特技的看法:“特技的运用必须对点,溜梯要着着(潮汕话意为“关键”)几下便可,太多就要出格。”他自己的理解是:中国戏曲的表演,尤其是丑角的表演,比较夸张,但都在情理之中,把握住人物的分寸,运用程式的分寸,这是艺人们一直追求的境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