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6 13:02:00
潮州日报
大字
潮汕平原地处岭南粤东,它的山川气候、风土人情虽不像北国的苍莽、雄奇、浑厚,却以自己的清雅、秀丽、淳美,陶铸了一种独特的平原情韵,熏陶和滋养着聪颖的潮汕儿女。独特的潮汕文化给予潮汕绘画以艺术的滋养,这里的画坛已凝聚起由众多画家组成的艺术群体,躬耕于斯的画家们,他们不倦地发现家乡的美,表现家乡的美。这种挚爱之情怀,铸造了潮汕画家们共同的艺术审美观,融合了潮汕的地域和文化特征,从而形成潮汕画坛特有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张力。著名画家、原汕头画院院长杜应强堪称潮汕画坛的佼佼者。“他在自己淳美飘逸的艺术世界里,构建着一道清丽隽永的水墨风景线,飘洒着南国馨香灵逸的艺术气息。”(梁鼎英老师语)
潮汕平原,榕树无处不有,常年郁郁葱葱,榕树历尽沧桑,奇崛顽强。有的随遇而安,繁茂葱茏;有的随势筑形,巍然挺立;有的缘壁而长,蓬勃向上;有的随岩赋形,气象万千。榕树以纯朴、诚挚的爱,深沉、宽阔的襟怀,造福荫益于人们;酷暑寒冬更相依,为村子遮住炎热挡住风寒。
杜应强近作《根深叶茂,韩水长流》是应陈伟南先生之约,为潮州陈伟南文化馆而作的。画家撷取潮汕平原韩江边普通一景:韩江母亲河长流不息,滋润着温馨的潮汕大地,哺育着千万的潮汕子民。对岸绿野山坡,桃红叶绿,互为映衬,远山叠翠,村屋错落,舟楫停靠江边;岸边古榕,拔地参天,盘根错节,枝繁叶茂,葳蕤如盖。你看,古榕那刚拔的姿态,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对着观者抚今追昔,叙说着历史的沧桑,人世的斑斓。参天的古榕!你犹如一首诗,蓄积着感情的浪花,充满着俯仰回翔的诗意;又像一首乐章,回荡着诱人的音韵;又好似一个情牵故乡的梦——在榕荫下生息成长的人们,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也忘不了嵌在心中这故土上的绿荫……画家还以浓墨表现古榕下憩息的耕牛,榕树与耕牛,互相映衬,自然和谐,诗境与乐韵交融,清新脱俗,令人回味无穷。
根深——叶茂——枝繁。拔地耸天的大树,只有深深地植根于泥土之中,才会叶茂枝繁;只有扎根于生活的沃土之中,艺术之树才会长青……这是作者发现蕴藏在生活和自然中的美,并着力将自我感受与客观景物熔于一炉的升华。这种无限的温情和清晰的哲理的自然融合,是这幅作品成功之处。
古诗有云:“君既爱之须纵情”。杜应强之于榕树,纵情如斯。他从小就受榕树精神的熏陶,从爱榕、崇榕,进而画榕,足迹遍及潮汕平原的村落山庄,画了数以千计的速写素材,积蓄了大量榕树形象的千姿百态。一往深情,数十春秋而不懈:从写生、写意到意象创造,再到追求气韵风采,倾情于水墨以铸榕魂。用画家自己的话说:“一辈子画一棵树。”
杜应强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版画家,1974年,版画《山村十月》被选送至日本等国展览,后被收入《20世纪中国百年版画》;1980年,版画《海风》入选“第六届挪典国际版画展”,后被编入《1982年·版画年鉴》、《中国现代百年版画》等;1986年,版画《蓝天丽日》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1996年荣获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的优秀版画家的“版画鲁迅奖”。其后他逐渐转向中国画创作,他以潮汕平原、特别是榕树作为他终生创作的母题和灵感的源泉。他的中国画明显吸收版画的某些技法,在水墨的浓淡处理和光色处理上匠心独运。我国著名艺术评论家王镛曾说:杜应强“在当代中国画坛上堪称写榕妙手,别具一格。”他怀着对家乡的挚爱与深情,用画笔丹青与高超的艺术修养,不但画出榕树的灵魂,还画出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家乡美、泥土香,作品具有鲜活的自然气息、生动的视觉形态和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读杜应强的中国画,会获得心境的宁静和感情的慰藉。
半个多世纪来,他的艺术创作硕果累累:中国画作品《月上榕梢》和《村口古榕》等被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单位收藏。部分作品入编《中国现代山水画全集》、《中国当代美术》、《百年中国画集》、《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等大型画册。出版有《杜应强国画集》、《杜应强版画集》、《杜应强速写集》、《中国现代名家画集·杜应强》等60多册。
我与应强兄相识逾六十年矣。1959年,当时只有20岁的他刚出中学校门不久便任《汕头日报》美术编辑。那时的《汕头日报》,由于技术设备关系,黑白照片都难印得清晰。农业生产是当年报纸报道的重点。应强兄作为美术记者,每当春耕春播、秋收冬种、农田改造、积肥修水利等农事活动,他都要下乡画写速上报代替图片。当年的《汕头日报》图文并茂,几乎每天都有应强兄的速写。他的速写经长年磨练,具有高超的功夫,是对着现场人物活动画成的,从不再加工。动态捕捉简练生动,线条潇洒流畅,形神兼备让人赞叹。(他的速写还被作为范例,选入北京有关名家速写论著)。与现在某些人用照相机拍摄后整理的所谓速写是不可同日而语。1961年,我在念高中时创作的第一幅版画处女作《心爱的书》,就被应强兄选登在《汕头日报》(1961.9.6)上。不久他来潮安陈桥顶湖山采访画速写,我在他下榻的潮安招待所第一次见到他,后来他和报社的程贤章老师(著名作家、后任广东文学院院长)到我家看望我,自此,我们结下了半个余世纪不解的情缘。几十年来,我一直受到他的关爱和恩惠。他可称之为我的学长师辈,每到汕头拜访他,总怀敬意与崇拜之情,在他宽敞的画室,悉心欣赏他的新作或聆听有关社会、人生真知灼见的体悟,每每收获都是满满的。我关注应强兄的艺术几十年,从他的版画到国画,曾下功夫细细研读,写下好几篇有关他作品的评论。如:《心夺造化,笔随清风》、《寻找心灵的家园》、《潮汕田园的歌者》等,在北京《光明日报》、《美术之友》等以及澳门、菲律宾华文报刊上发表。
如今,已经誉满艺坛的应强兄,“看淡功名却未欲跳脱于俗世;眷恋红尘而又心境澄明”。他的艺术与人生,已经进入一个更为自如、洒脱、清澄的境界,但他仍在不断地寻求着美的更高跨越,赋予作品更多的生命力和灵气,更生动鲜活地留存在人们乡愁的记忆中。
相关阅读